牢记使命 “勇”毅前行
——专访“西部首核”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首席质量官黄勇
本文字数: 1783
“自从离开清华园,我已经在核电事业工作了29年。这些年来,我从一个运行人,再到一个质量人,角色在变,但我的梦想未变。”凝望着窗外远处的核岛厂房,今年51岁的黄勇眼中充满感慨,“无论在什么岗位,尽我之力,保障核电安全稳定运行,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黄勇是有“西部首核”之称的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首席质量官。“从2022年担任首席质量官后,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谈及首席质量官的责任和义务时,这位出生于云南大理的白族大叔说,“担任首席质量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如何改革创新,尤其是应用于我国三代核电技术的‘华龙一号’示范项目,对我来说是个巨大挑战。”
完善体系强管理 多措并举促提升
“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是促进质量管理提升的关键,但如何完善,是个难题。一味做加法,会导致程序文件过多,管理要求重复或矛盾,加大员工负担和管理成本。而一味做减法,又可能导致未落实国家监管要求,程序流程过简,给现场工作造成困扰。”黄勇说,为更好解决这一问题,他组织开展多次专项研讨会,制定了简单有效的管理程序融合、优化、精简措施,发布公司管理程序编写与自查指南,形成精简瘦身计划和优化后的体系地图。
“公司管理程序根据业务类型划分为28个领域,在首台‘华龙一号’正式商运前,就完成了管理和技术两套程序体系的搭建,出版程序6771份,获得各类经验反馈3538项。”黄勇感叹道,“体系优化,任重道远。截至目前,管理程序优化接近10%,但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设备技术“卡脖子” 自主研发破瓶颈
“30多年前,我国建设核电站,是法国人和英国人联手教我们。我们连地板砖、水泥和电话线都要进口,国产化率仅为1%,超大型锻件、690合金管、核级焊材等关键材料加工制造技术严重依赖进口。”回首过往,黄勇不禁叹息,“关键设备和技术被国外‘卡脖子’,让我们核电事业发展步履维艰,但我始终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黄勇告诉记者,现在,防城港核电“华龙一号”设备国产化率近90%,在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共产生专利440项,依托“华龙一号”示范堆建设投产,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技术、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一大批三代核电大型装备国产化设备关键技术自主化取得突破,与产业链联合研发160余项设备自主技术,成功解决了17项“卡脖子”问题。“设备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是我们核电强国的必经之路。我们的‘华龙一号’示中压安注泵、应急硼化泵等关键核心装备,目前属于国际领先水平。”黄勇自豪地说。
科技管理齐创新 勠力同心克万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担任首席质量官以来,我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困难,但坚持守正创新,全员上下一心,是始终不变的初衷。”黄勇说。
“我们要做技术革新。”黄勇接着向记者叙述,“技术革新需要一批具有高技术的人才团队作为支撑。比如屏蔽导热盒,它是‘华龙一号’二次中子源转运的关键部件,但屏蔽导热盒工艺复杂且制造周期长,对外采购将严重影响‘华龙一号’的投产进度。在充分了解导热盒的功能和工艺要求后,我们决定自主完成屏蔽导热盒的制造工作。”经过实践,技术专业的21个屏蔽导热盒按计划顺利制造安装完成并一次验收合格,极大地保障了“华龙一号”示范堆中子源的运输工作,并节约了近80%的制造成本。
“还要做好管理创新。”黄勇补充道,“为保障‘华龙一号’高质量投产,我司以‘党建+文化引领’为理论指导,首创‘华龙一号’示范项目‘四个零’高质量投产质量管理模式。”
这些年,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创新取得累累硕果,获得包括年度电力科技创新一等奖、广西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级质量标杆、自治区主席质量奖等数十个省部级、国家级集体或个人荣誉。“这些荣誉,是对公司全体员工不断追求质量创新的一种肯定。”黄勇自豪地说。
采访结束后,黄勇与往常一样,骑上自行车,同员工们一起前往生产现场。
黄勇是有“西部首核”之称的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首席质量官。“从2022年担任首席质量官后,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谈及首席质量官的责任和义务时,这位出生于云南大理的白族大叔说,“担任首席质量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如何改革创新,尤其是应用于我国三代核电技术的‘华龙一号’示范项目,对我来说是个巨大挑战。”
完善体系强管理 多措并举促提升
“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是促进质量管理提升的关键,但如何完善,是个难题。一味做加法,会导致程序文件过多,管理要求重复或矛盾,加大员工负担和管理成本。而一味做减法,又可能导致未落实国家监管要求,程序流程过简,给现场工作造成困扰。”黄勇说,为更好解决这一问题,他组织开展多次专项研讨会,制定了简单有效的管理程序融合、优化、精简措施,发布公司管理程序编写与自查指南,形成精简瘦身计划和优化后的体系地图。
“公司管理程序根据业务类型划分为28个领域,在首台‘华龙一号’正式商运前,就完成了管理和技术两套程序体系的搭建,出版程序6771份,获得各类经验反馈3538项。”黄勇感叹道,“体系优化,任重道远。截至目前,管理程序优化接近10%,但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设备技术“卡脖子” 自主研发破瓶颈
“30多年前,我国建设核电站,是法国人和英国人联手教我们。我们连地板砖、水泥和电话线都要进口,国产化率仅为1%,超大型锻件、690合金管、核级焊材等关键材料加工制造技术严重依赖进口。”回首过往,黄勇不禁叹息,“关键设备和技术被国外‘卡脖子’,让我们核电事业发展步履维艰,但我始终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黄勇告诉记者,现在,防城港核电“华龙一号”设备国产化率近90%,在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共产生专利440项,依托“华龙一号”示范堆建设投产,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技术、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一大批三代核电大型装备国产化设备关键技术自主化取得突破,与产业链联合研发160余项设备自主技术,成功解决了17项“卡脖子”问题。“设备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是我们核电强国的必经之路。我们的‘华龙一号’示中压安注泵、应急硼化泵等关键核心装备,目前属于国际领先水平。”黄勇自豪地说。
科技管理齐创新 勠力同心克万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担任首席质量官以来,我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困难,但坚持守正创新,全员上下一心,是始终不变的初衷。”黄勇说。
“我们要做技术革新。”黄勇接着向记者叙述,“技术革新需要一批具有高技术的人才团队作为支撑。比如屏蔽导热盒,它是‘华龙一号’二次中子源转运的关键部件,但屏蔽导热盒工艺复杂且制造周期长,对外采购将严重影响‘华龙一号’的投产进度。在充分了解导热盒的功能和工艺要求后,我们决定自主完成屏蔽导热盒的制造工作。”经过实践,技术专业的21个屏蔽导热盒按计划顺利制造安装完成并一次验收合格,极大地保障了“华龙一号”示范堆中子源的运输工作,并节约了近80%的制造成本。
“还要做好管理创新。”黄勇补充道,“为保障‘华龙一号’高质量投产,我司以‘党建+文化引领’为理论指导,首创‘华龙一号’示范项目‘四个零’高质量投产质量管理模式。”
这些年,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创新取得累累硕果,获得包括年度电力科技创新一等奖、广西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级质量标杆、自治区主席质量奖等数十个省部级、国家级集体或个人荣誉。“这些荣誉,是对公司全体员工不断追求质量创新的一种肯定。”黄勇自豪地说。
采访结束后,黄勇与往常一样,骑上自行车,同员工们一起前往生产现场。
□本报记者 孔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