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作坊“扶”上共富大舞台
——浙江省瑞安市绘制食品安全共富图景侧记
本文字数: 2687
在曹村田园综合体游玩后,到东岙村体验索面制作,再买些“进士索面”;走进熟食小作坊集聚区,市民喜爱的湖岭牛肉、麻油鸭等经典美食应有尽有;红糖飘香引客来,蔗农沉浸在甜蜜的喜悦里……这是近年来浙江省瑞安市为食品小作坊打造的食安共富场景。
小作坊食品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地方传统美食的独特记忆,也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味道”。为破解食品小作坊行业发展瓶颈,瑞安把食品小作坊集聚区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通过梳理本地食品小作坊资源特色,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和市场潜能,聚焦曹村索面、陶山红糖、汀田熟食等特色区域小作坊,探索园区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智慧化监管新模式,推动食品小作坊规范发展和转型升级,把散落在乡村、街头巷尾的食品小作坊“扶”上共富大舞台。
以一碗面带动一方富
曹村索面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温州地区传统特色美食,因其富有营养且易消化,深受群众喜爱,是喜庆之日招待宾客的必备品。然而,传统索面因其加工环境和销售模式局限难以在新时代迸发出活力。
为突破缺乏统一质量标准、销售路径单一、单打独斗式的生产困局,在瑞安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东岙村村民李芝乐作为带头人,联合村集体和农户成立了东岙村进士索面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以往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民增收。
同时,该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路径,实施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原料、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五统一”管理策略,打造曹村索面小作坊集聚区。为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成效,该局将索面小作坊集聚区纳入数字化食品生产“阳光体系”,借助摄像头、温湿度计等硬件设施实现数据上网,可实时掌握索面加工全过程信息;探索建立索面生产制作指南和索面制作工艺标准,引导合作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生产效率;投入专项资金25万元,推动12家索面小作坊改善加工环境;指导建成共享检测实验室,可供12家小作坊同时检测,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确保了索面产品的高品质,索面抽检合格率达100%,同时,当地结合进士文化打造“进士索面”,进一步提升了品牌识别度和市场竞争力。今年1月,曹村镇“进士索面”专业合作社将1.6吨“进士索面”送出国门,进一步打响了品牌知名度,拓展了销售市场,拓宽了村民增收的途径。
此外,当地还利用“进士索面馆”、共享实验室的资源优势,打造索面体验区,游客通过亲手制作索面,更直观地了解索面的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推动索面产业链发展,以一碗索面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让舌尖“记忆”更美好
“我对自己的店很有信心,以后食品安全检查时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珍姐小作坊负责人陈小金笑着说。
作为首家入驻熟食小作坊集聚区的小作坊,珍姐小作坊曾因原有场地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多次被市场监管部门责令整改,如今,瓷砖地面整洁,窗明几净,加工台面和烹饪器皿洁净如新,工作人员着装规范。
食品小作坊一头连着百姓的“小餐桌”,一头连着共同富裕的“大舞台”。今年,瑞安市市场监管局结合“共富工坊”建设和肉制品综合治理,在瑞安菜篮子批发交易市场内打造“建设标准化、建档规范化、生产品牌化、培育文旅化、经营共富化”的熟食小作坊集聚区,推动“湖岭牛排”“瑞安扎羊”、麻油鸭、猪肉渣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食品小作坊改造提升。
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该局建立“专班统筹、专人负责、专门对接”工作机制,靠前指挥,确保工作有序推进;采用“一坊一策”,专家“把脉问诊”的方式,为首批入驻的7家小作坊量身定制专属方案,全方位优化生产环境,规范生产布局,配套油烟处理等设备和视频监控,通过“浙食链”作坊端实时展示食品加工制作画面,真正实现“精装修”和“拎包入驻”,全面消除企业后顾之忧。
此外,该局邀请技术专家深入集聚区开展现场帮扶,帮助7家作坊解决12个技术难点;联合市食检中心定期开展共享检测实验室人员业务培训和食品安全“比对”检验,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同时,该局联合农业、商务等部门开展特色产品展销会,拓宽集聚区肉制品的销售市场,让瑞安味道香飘八方。
据瑞安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监管分局负责人介绍,熟食小作坊集聚区既满足了食品小作坊标准化生产场所的需求,又盘活了市场内的摊位资源,带动市场多元化发展。
助古法制糖香飘八方
当下,陶山镇4500亩优质甘蔗又到了收获的季节,田间榨糖厂即将恢复繁忙的景象,由“连环锅”和“直风炝灶”等古法工艺熬制的红糖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让整个村庄沉浸在浓郁的甜蜜中。
瑞安的传统古法制糖业闻名遐迩,促进了当地农户的增收。过去,农户为图便利,在田间地头就近搭建制糖小作坊,条件简陋、设施落后,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限制了传统红糖产业的发展。
为改善这一状况,守护古法制糖产业,瑞安市市场监管局开展逐村逐户排查,全面掌握各制糖厂详细状况,围绕制度建设、人员管理、生产流程、设施设备、标识标签等五个方面制定“一户一策”整改提升方案。
瑞安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在生产加工的关键点位安装AI视频监控设备,实时抓拍各类不规范操作行为,使生产加工全流程透明化,并依托数字“驾驶舱”食品安全模块,将预警信息形成问题清单,由指挥中心统一派单,各基层站所督促限期整改。同时,该局建立健全智能预警、在线督办、实地核查、问题闭环的风险管控机制,完善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的全流程管控,构建安全追溯体系,以数字化筑牢红糖安全生产“防护网”。
红糖产业的发展仅靠做优品质还不够,还需做强品牌、拓展市场,建设“甘蔗产业+多业态融合”体系,真正让村民的日子甜起来、好起来。
据了解,2023年,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帮扶下,瑞安“陶山甘蔗”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了高质量和荣誉的加持,陶山红糖进一步擦亮品牌,在“2023浙江精品红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两金一银的好成绩。
同时,当地紧抓红糖产业风口,优化古法炮制工艺,聘请村民演示古法红糖加工过程,因势利导衍生文旅体验项目,同时开设采摘园,大力发展研学游、亲子游,以文旅产业拓宽农产品销路,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小作坊食品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地方传统美食的独特记忆,也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味道”。为破解食品小作坊行业发展瓶颈,瑞安把食品小作坊集聚区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通过梳理本地食品小作坊资源特色,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和市场潜能,聚焦曹村索面、陶山红糖、汀田熟食等特色区域小作坊,探索园区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智慧化监管新模式,推动食品小作坊规范发展和转型升级,把散落在乡村、街头巷尾的食品小作坊“扶”上共富大舞台。
以一碗面带动一方富
曹村索面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温州地区传统特色美食,因其富有营养且易消化,深受群众喜爱,是喜庆之日招待宾客的必备品。然而,传统索面因其加工环境和销售模式局限难以在新时代迸发出活力。
为突破缺乏统一质量标准、销售路径单一、单打独斗式的生产困局,在瑞安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东岙村村民李芝乐作为带头人,联合村集体和农户成立了东岙村进士索面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以往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民增收。
同时,该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路径,实施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原料、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五统一”管理策略,打造曹村索面小作坊集聚区。为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成效,该局将索面小作坊集聚区纳入数字化食品生产“阳光体系”,借助摄像头、温湿度计等硬件设施实现数据上网,可实时掌握索面加工全过程信息;探索建立索面生产制作指南和索面制作工艺标准,引导合作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生产效率;投入专项资金25万元,推动12家索面小作坊改善加工环境;指导建成共享检测实验室,可供12家小作坊同时检测,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确保了索面产品的高品质,索面抽检合格率达100%,同时,当地结合进士文化打造“进士索面”,进一步提升了品牌识别度和市场竞争力。今年1月,曹村镇“进士索面”专业合作社将1.6吨“进士索面”送出国门,进一步打响了品牌知名度,拓展了销售市场,拓宽了村民增收的途径。
此外,当地还利用“进士索面馆”、共享实验室的资源优势,打造索面体验区,游客通过亲手制作索面,更直观地了解索面的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推动索面产业链发展,以一碗索面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让舌尖“记忆”更美好
“我对自己的店很有信心,以后食品安全检查时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珍姐小作坊负责人陈小金笑着说。
作为首家入驻熟食小作坊集聚区的小作坊,珍姐小作坊曾因原有场地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多次被市场监管部门责令整改,如今,瓷砖地面整洁,窗明几净,加工台面和烹饪器皿洁净如新,工作人员着装规范。
食品小作坊一头连着百姓的“小餐桌”,一头连着共同富裕的“大舞台”。今年,瑞安市市场监管局结合“共富工坊”建设和肉制品综合治理,在瑞安菜篮子批发交易市场内打造“建设标准化、建档规范化、生产品牌化、培育文旅化、经营共富化”的熟食小作坊集聚区,推动“湖岭牛排”“瑞安扎羊”、麻油鸭、猪肉渣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食品小作坊改造提升。
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该局建立“专班统筹、专人负责、专门对接”工作机制,靠前指挥,确保工作有序推进;采用“一坊一策”,专家“把脉问诊”的方式,为首批入驻的7家小作坊量身定制专属方案,全方位优化生产环境,规范生产布局,配套油烟处理等设备和视频监控,通过“浙食链”作坊端实时展示食品加工制作画面,真正实现“精装修”和“拎包入驻”,全面消除企业后顾之忧。
此外,该局邀请技术专家深入集聚区开展现场帮扶,帮助7家作坊解决12个技术难点;联合市食检中心定期开展共享检测实验室人员业务培训和食品安全“比对”检验,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同时,该局联合农业、商务等部门开展特色产品展销会,拓宽集聚区肉制品的销售市场,让瑞安味道香飘八方。
据瑞安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监管分局负责人介绍,熟食小作坊集聚区既满足了食品小作坊标准化生产场所的需求,又盘活了市场内的摊位资源,带动市场多元化发展。
助古法制糖香飘八方
当下,陶山镇4500亩优质甘蔗又到了收获的季节,田间榨糖厂即将恢复繁忙的景象,由“连环锅”和“直风炝灶”等古法工艺熬制的红糖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让整个村庄沉浸在浓郁的甜蜜中。
瑞安的传统古法制糖业闻名遐迩,促进了当地农户的增收。过去,农户为图便利,在田间地头就近搭建制糖小作坊,条件简陋、设施落后,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限制了传统红糖产业的发展。
为改善这一状况,守护古法制糖产业,瑞安市市场监管局开展逐村逐户排查,全面掌握各制糖厂详细状况,围绕制度建设、人员管理、生产流程、设施设备、标识标签等五个方面制定“一户一策”整改提升方案。
瑞安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在生产加工的关键点位安装AI视频监控设备,实时抓拍各类不规范操作行为,使生产加工全流程透明化,并依托数字“驾驶舱”食品安全模块,将预警信息形成问题清单,由指挥中心统一派单,各基层站所督促限期整改。同时,该局建立健全智能预警、在线督办、实地核查、问题闭环的风险管控机制,完善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的全流程管控,构建安全追溯体系,以数字化筑牢红糖安全生产“防护网”。
红糖产业的发展仅靠做优品质还不够,还需做强品牌、拓展市场,建设“甘蔗产业+多业态融合”体系,真正让村民的日子甜起来、好起来。
据了解,2023年,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帮扶下,瑞安“陶山甘蔗”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了高质量和荣誉的加持,陶山红糖进一步擦亮品牌,在“2023浙江精品红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两金一银的好成绩。
同时,当地紧抓红糖产业风口,优化古法炮制工艺,聘请村民演示古法红糖加工过程,因势利导衍生文旅体验项目,同时开设采摘园,大力发展研学游、亲子游,以文旅产业拓宽农产品销路,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周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