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4:营商环境

持续推动川渝两地经营主体区域信用体系建设

   本文字数: 2674


  川渝两地山水相连、历史同脉、文化同源、经济共生。近年来,川渝两地市场监管部门深入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锚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持续推动川渝两地经营主体区域信用体系建设,为川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信用力量。

强化“一盘棋”意识
  立足全局谋一域,抓好一域促全局。川渝两地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强化“川渝一盘棋”意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一体化”推动,通过信用信息资源共享、监管机制共建、社会信用共治,推进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经营主体信用监管体系。坚持以区域信用共建和资源整合利用,共同构建区域信用监管“新格局”,在信用监管领域实现互学、互通、互动,积极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坚持“一体化”推动
  川渝两地市场监管局秉持“彼此赋能、相互成就”的创新发展理念,凝聚广泛共识、汇聚强大合力、深化务实合作,积极打造川渝地区信用监管“新体系”,搭建形成川渝地区信用监管体系框架。
  两地市场监管部门先后制定《深化川渝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方案》和《深化全方位全链条监管协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发展方案》,签署加强信用监管合作备忘录和协议,在全面归集经营主体登记、监管、信用等信息基础上,建立风险预警、研判、推送机制,推动实现成渝地区经营主体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信用修复结果同步互认。统一两地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标准,实现两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同标同质。联合印发《推进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全链条信用监管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协同推进信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协同健全信用监管全链条机制、协同创新信用监管应用场景、协同构建社会信用共治格局、协同开展学习交流”,推动经营主体信用监管一体化发展具体措施。
  重庆、成都市场监管局共同印发《构建成渝地区信用监管体系促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共享、共建、治”的区域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思路,明确三个方面九项任务,涵盖信息共享公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信用提升、宣传引导等内容,并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四川省资阳市市场监管局与重庆市大足区市场监管局签署《深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协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框架协议》,提出建立两地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信用报告共享机制,信用修复、信用激励、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共同打造企业信用监管协作新通道。

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
  川渝两地市场监管局聚焦“双核引领、双圈互动”,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找准定位,高效履职,积极协同开展区域信用监管创新实践,将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各行业领域信用分类结果有机结合,提高监管的靶向性和实效性。
  探索跨区域跨部门抽查检查。四川省泸州市与重庆市江津区两地市场监管局跨区域开展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2023年两地统筹建立“两库”,全面梳理联合检查事项清单,并根据不同信用等级抽取企业,A级抽查比例为1%,B级抽查比例为2%,C级抽查比例为2%,D级抽查比例为5%,未定级的企业抽查比例为1%。两地共抽取29户经营主体,检查中发现问题9户,列入经营异常名录6户,作出行政指导3户。2024年两地市场监管局会同教育部门结合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对5户校外培训企业进行联合抽查,检查中3户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对2户企业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四川省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两地市场监管局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跨区域、跨部门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建立区域信用监管联动机制。川渝两地市场监管局签署撤销冒名登记互相受理备忘录,截至2024年10月底,受理撤销冒名登记申请72件。四川省遂宁市和重庆市潼南区、四川省泸州市和重庆市江津区等地的市场监管局彼此建立了信用修复互办机制。
  提升区域信用监管协同效能。成渝两地市场监管局统一经营主体除名标准,同步实施经营主体除名制度。截至2024年10月底,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已对7646户经营主体作出除名处理。四川省广安市市场监管局与重庆市渝北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操作规程》,统一两地列严流程及标准,构建跨区域信用联合惩戒新局面。广安市与渝北区还制定了跨区域《餐饮服务信用合规指引》,将“信用”嵌入餐饮服务各环节,强化餐饮经营主体的诚信守法经营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

讲好“双城记”故事
  川渝两地市场监管局大力推进区域年报工作同频部署、同标服务,实现川渝两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同标同质。
  建立年报四同服务机制。重庆市、成都市、德阳市、广安市、眉山市、资阳市等六地共同印发《关于经营主体和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报送2023年度年报的通告》,构建年报“部署同步、工作同标、宣传同享、监测同质”的四同服务机制,共同推进年报指南、质量监测标准、疑难问题解答、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年报审核标准等服务规范建设,实现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全程线上年报。
  推行信用风险分类同标同质。川渝两地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川渝)》,通过融合各部门与企业信用风险相关的数据指标,形成一套包括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和75个三级指标在内可不断优化迭代的川渝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突出重点领域区域分类分型设置赋分规则,聚焦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重点领域,加大赋分比例,实施重点监管。截至2024年10月底,已实现川渝两地393万家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同一标准、同一评价。
  川渝两地市场监管局立足信用监管职能,聚焦信用监管重点区域,积极参与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大两地在信用承诺、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监管风险监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合奖惩、信用修复等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环节合作力度,建成区域内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川渝两地打破区域限制,开展区域信用提升行动,降低经营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引导两地企业树立“信用资产”意识,加快形成“知信、守信、用信、增信”的社会氛围。坚持建设和发展良好的信用环境,助推两地市场环境、营商环境、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向优。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黄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