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监管”协同发力 保障市场健康有序
——市场监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述评之三
本文字数: 363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对市场监管领域改革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2024年,市场监管系统以法治为根本、以信用为基础、以智慧为手段,推动“三个监管”相互支撑、紧密配合、协同发力,强化市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建设,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以良法善治完善基础制度规则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法治市场监管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以法治提振改革创新活力,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工作筑牢法治根基。
法治为基,立法先行。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填补规制预付式消费、大数据杀熟、职业索赔等问题的法律空白,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报请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注册资本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推动修订完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助力颁布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推动修订《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制定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横向经营者集中审查、标准必要专利等5部指南指引,切实强化公平竞争法治基础;出台《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推动优化平台经济领域竞争生态……这一年,市场监管总局以良法促善治,加快完善基础制度规则,确保立法符合经济发展新要求、回应经营主体法治新期待、满足市场监管实践新需要。
法治兴则基层兴,法治强则基层强。2024年,各地深入推进“法治下基层”法治市场监管建设,涌现出诸多好经验、好做法——安徽淮北针对基层学法用法薄弱环节,采取“科长讲课+邀请专家授课”方式,常态化开展市场监管“法治大讲堂”活动;江西南昌印发方案,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人员“以考促学”工作……这一年,法治建设与基层建设互融互促,引领全系统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提升。
监管执法的规范化水平,是群众对法治市场监管最直观的认识。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规范监督检查内容、方式和流程,强化信用风险分类结果运用,减少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出台关于推行服务型执法的指导意见、市场监管执法行为规范;发布市场监管重大案件管理、行政执法电子数据取证、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案例指导等规定;建立市场监管裁量基准库,指导各地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统筹推进提升行政执法质量、“数字+执法”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这一年,全系统不断提升监管体系与市场体系的适配水平,以严格规范的执法打造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竞争环境和消费环境。
以信用监管优化监管资源配置
日前,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与天津市市场监管委、河北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一人三地多投”企业监测分析,通过关联企业、一人多地投资等指标锁定重点风险企业238家,联合开展京津冀区域专项抽查,问题发现率达到64.29%。
这是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一个缩影。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全面部署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迅速成为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提升监管效能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方式,在“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中得到常态化运用,监管的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大幅提升。20个省(区、市)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的抽查占比超过50%。全系统“双随机”抽查问题发现率平均达25.08%,较未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前提高50%以上。19个省(区、市)全部或在部分地区实现了与5个以上专业领域的结合。
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融合“三个监管”的重要创新举措,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促进了公平执法、公正执法,提升了监管智慧化水平,具有创新性、挑战性、前瞻性。
2024年7月,总局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个体工商户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意见》,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占经营主体总量三分之二的个体工商户;8月,印发《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深化信用提升助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提出健全信用修复、规范失信惩戒、拓展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推行柔性监管等重点任务……这一年,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以提升经营主体发展质量为着力点,持续构建市场监管系统信用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在为期半年的经营主体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行动中,各地强化协同共治,聚焦“三品一特”重点监管领域,共排查案件线索6.83万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5125户,对违法失信经营主体形成有力震慑。
让经营主体轻装上阵。2024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多措并举助力经营主体信用修复。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累计修复各类经营主体行政处罚信息138万条,修复经营异常名录信息667.7万条,修复个体工商户经营异常状态2557.8万余户。
多措并举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2条措施的落地落实,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信用环境;开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实施十周年和新《公司法》宣传……这一年,守信重信的氛围更加浓厚。总局近日发布的中国企业信用指数结果显示,11月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为160.00点,较10月上涨1.17点,企业信用水平平稳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以智促治提升监管效能
2024年底,北京市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的新闻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视频AI识别、设备感知、物联感知、数据比对、大数据筛查、远程检查、网络巡查……北京采取的多种方式,正是“智慧监管”落地见效的生动例证。
智慧监管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监管模式。《“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智慧监管,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提升市场监管效能。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指导各地持续推进智慧监管,有力带动监管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有效提升了市场监管系统性和现代化水平,“以智促治”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通过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监管效能,破解人少事多的监管难题。2024年9月3日,总局印发《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明确提出提升智慧监管能力;上线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全业务系统,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成升级改造,与其他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实施意见》……这一年,总局部署的多项重点工作中,都有智慧监管的身影。
上海加快推进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上海)建设,宁夏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合格证+检贴联动”智慧监管模式,广西创新建成食品安全追溯及智慧监管“桂食安”平台,内蒙古包头成立市场智慧监管中心,海南运用“信用+智慧监管”方式深入推进“放心消费在海南”创建活动,河南打造包括40多个数据库的智慧监管系统……这一年,全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大力研发和应用数字化平台系统,不断提升各领域监管能力和水平,智慧监管让市场监管更加高效精准,也为市场监管领域带来全局性和深层次变革。
一体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
回眸2024,辉煌成就鼓舞人心;展望2025,改革目标催人奋进。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部署的2025年十项重点任务中,第七项就是“加快提高法治、信用、智慧监管水平。促进监管执法公平统一,推动提高企业信用水平,加强智慧监管建设应用”。
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谈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指出,要“加快智慧监管手段应用,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效率。”“加强市场监管行政立法工作,强化新经济、新业态监管制度供给。”“健全信用监管制度。”“完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体系。”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市场监管部门必须不断优化市场监管方式和手段,一体推进提升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水平,运用法治化举措稳定预期、运用信用机制促进市场自我规范、运用非现场监管方式实现无事不扰,推动市场监管公平统一、高效规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以良法善治完善基础制度规则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法治市场监管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以法治提振改革创新活力,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工作筑牢法治根基。
法治为基,立法先行。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填补规制预付式消费、大数据杀熟、职业索赔等问题的法律空白,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报请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注册资本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推动修订完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助力颁布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推动修订《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制定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横向经营者集中审查、标准必要专利等5部指南指引,切实强化公平竞争法治基础;出台《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推动优化平台经济领域竞争生态……这一年,市场监管总局以良法促善治,加快完善基础制度规则,确保立法符合经济发展新要求、回应经营主体法治新期待、满足市场监管实践新需要。
法治兴则基层兴,法治强则基层强。2024年,各地深入推进“法治下基层”法治市场监管建设,涌现出诸多好经验、好做法——安徽淮北针对基层学法用法薄弱环节,采取“科长讲课+邀请专家授课”方式,常态化开展市场监管“法治大讲堂”活动;江西南昌印发方案,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人员“以考促学”工作……这一年,法治建设与基层建设互融互促,引领全系统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提升。
监管执法的规范化水平,是群众对法治市场监管最直观的认识。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规范监督检查内容、方式和流程,强化信用风险分类结果运用,减少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出台关于推行服务型执法的指导意见、市场监管执法行为规范;发布市场监管重大案件管理、行政执法电子数据取证、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案例指导等规定;建立市场监管裁量基准库,指导各地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统筹推进提升行政执法质量、“数字+执法”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这一年,全系统不断提升监管体系与市场体系的适配水平,以严格规范的执法打造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竞争环境和消费环境。
以信用监管优化监管资源配置
日前,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与天津市市场监管委、河北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一人三地多投”企业监测分析,通过关联企业、一人多地投资等指标锁定重点风险企业238家,联合开展京津冀区域专项抽查,问题发现率达到64.29%。
这是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一个缩影。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全面部署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迅速成为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提升监管效能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方式,在“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中得到常态化运用,监管的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大幅提升。20个省(区、市)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的抽查占比超过50%。全系统“双随机”抽查问题发现率平均达25.08%,较未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前提高50%以上。19个省(区、市)全部或在部分地区实现了与5个以上专业领域的结合。
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融合“三个监管”的重要创新举措,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促进了公平执法、公正执法,提升了监管智慧化水平,具有创新性、挑战性、前瞻性。
2024年7月,总局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个体工商户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意见》,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占经营主体总量三分之二的个体工商户;8月,印发《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深化信用提升助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提出健全信用修复、规范失信惩戒、拓展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推行柔性监管等重点任务……这一年,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以提升经营主体发展质量为着力点,持续构建市场监管系统信用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在为期半年的经营主体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行动中,各地强化协同共治,聚焦“三品一特”重点监管领域,共排查案件线索6.83万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5125户,对违法失信经营主体形成有力震慑。
让经营主体轻装上阵。2024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多措并举助力经营主体信用修复。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累计修复各类经营主体行政处罚信息138万条,修复经营异常名录信息667.7万条,修复个体工商户经营异常状态2557.8万余户。
多措并举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2条措施的落地落实,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信用环境;开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实施十周年和新《公司法》宣传……这一年,守信重信的氛围更加浓厚。总局近日发布的中国企业信用指数结果显示,11月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为160.00点,较10月上涨1.17点,企业信用水平平稳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以智促治提升监管效能
2024年底,北京市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的新闻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视频AI识别、设备感知、物联感知、数据比对、大数据筛查、远程检查、网络巡查……北京采取的多种方式,正是“智慧监管”落地见效的生动例证。
智慧监管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监管模式。《“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智慧监管,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提升市场监管效能。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指导各地持续推进智慧监管,有力带动监管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有效提升了市场监管系统性和现代化水平,“以智促治”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通过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监管效能,破解人少事多的监管难题。2024年9月3日,总局印发《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明确提出提升智慧监管能力;上线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全业务系统,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成升级改造,与其他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实施意见》……这一年,总局部署的多项重点工作中,都有智慧监管的身影。
上海加快推进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上海)建设,宁夏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合格证+检贴联动”智慧监管模式,广西创新建成食品安全追溯及智慧监管“桂食安”平台,内蒙古包头成立市场智慧监管中心,海南运用“信用+智慧监管”方式深入推进“放心消费在海南”创建活动,河南打造包括40多个数据库的智慧监管系统……这一年,全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大力研发和应用数字化平台系统,不断提升各领域监管能力和水平,智慧监管让市场监管更加高效精准,也为市场监管领域带来全局性和深层次变革。
一体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
回眸2024,辉煌成就鼓舞人心;展望2025,改革目标催人奋进。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部署的2025年十项重点任务中,第七项就是“加快提高法治、信用、智慧监管水平。促进监管执法公平统一,推动提高企业信用水平,加强智慧监管建设应用”。
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谈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指出,要“加快智慧监管手段应用,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效率。”“加强市场监管行政立法工作,强化新经济、新业态监管制度供给。”“健全信用监管制度。”“完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体系。”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市场监管部门必须不断优化市场监管方式和手段,一体推进提升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水平,运用法治化举措稳定预期、运用信用机制促进市场自我规范、运用非现场监管方式实现无事不扰,推动市场监管公平统一、高效规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本报记者 李 春 王国明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