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竞发向春来
——我国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综述
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全力保障元旦、春节市场秩序,紧盯节庆礼品、时令食品等关键商品,确保消费环境安全有序。 □吴欢欢/摄
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浙食链”等信息化、数据化手段强化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李 晶/摄
我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为企业立足国内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李 晶/摄
青海省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优化登记注册程序、提高基层窗口工作效率,不断便利企业办事,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李 晶/摄
节日期间,浙江省安吉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全面开展节前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杨蝶俪/摄
新年伊始,企业纷纷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力争新春“开门红”。 □李 晶/摄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营商环境如同阳光、空气、雨露和土壤,是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经营主体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2024年以来,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推动我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为经营主体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一年之计在于春,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新春伊始各地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抢抓市场机遇,谋划发展蓝图,真抓实干优环境、乘势而上促发展,力争为新的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市场活力“开门红”
在刚刚过去的元旦佳节,随着“两新”政策加力实施,我国消费热度持续攀升,市场秩序平稳有序,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进一步满足人们高品质、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从零售额、旅游人次到餐饮消费,多项数据显示出我国消费市场活力涌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2月,我国线下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5.0%;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10.6%,其中,休闲娱乐业、餐饮业、旅游业同比分别增长32.3%、9.6%、9.0%。
元旦前夕,全国200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粮食、食用油、鸡蛋、猪肉库存量比12月初小幅增加,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平稳。
据统计,2024年12月31日晚,国内酒店预订量的周环比增长超150%,跨年夜热门城市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1.1倍。元旦假期,北京百货商场、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企业实现销售额12.2亿元,同比增长31.5%。全市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达805.9万人次,同比增长7.8%。
餐饮消费市场呈现出火爆态势。抖音生活服务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24年12月28日至2025年1月1日,“跨年”相关的餐饮团购订单量在抖音平台上实现了119%的同比增长。零售市场同样表现出色,元旦期间,重庆市消费总额突破65亿元,江苏省南京市22家百货企业共实现销售额2亿元,同比增长11.3%,成为节日消费市场的亮点。
业内人士认为,元旦假期全国消费市场所呈现的火热场景,体现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当下,一系列促消费政策举措正相继出台,应充分用好政策红利,助力消费市场释放更大活力。
消费市场的新年开门红,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动力。中国中小企业协会1月12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继续改善,景气水平保持回升态势。2024年第四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9.0,较三季度上升0.1点。从分项指数看,综合经营指数、市场指数由降转升,较2024年三季度均上升0.1点。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导下,各地政府在经济工作部署中特别强调了“开门红”,聚焦扩内需、稳外贸、扩投资、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力争实现2025年一季度良好开局。
多地纷纷出台新政激发消费活力。江苏省首次出台繁荣夜经济激发消费活力若干措施,围绕夜间商业消费提出15条具体措施。河南省新政提出围绕零售、餐饮、文旅、住宿等重点领域再发放2亿元新春消费券。
同时,多地列出“新年计划”,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好“先手棋”。浙江省提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省明确狠抓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开篇布局谋发展
新年伊始,多地陆续发布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全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记者在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时注意到,“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等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各地明确提出,要在新一年政府重点工作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着力解决市场稳定、公平竞争等问题,吹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上海市全力做好世界银行营商环境对标改革,优化营商环境7.0版150项改革举措全面完成。建立惠企政策全流程服务工作机制,推动重点企业“服务包”提质增效、累计办理企业诉求15345件。实施减轻企业负担“20条”等政策,全年新增减负超过1160亿元。实施餐饮业等39个重点行业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基本建成市、区、街镇三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体系。“一网通办”深入推进,“智慧好办”政务服务3.0版加快打造。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一年将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58条改革举措,包括强化为企服务,优化惠企政策,简化涉企检查,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减轻企业负担等。
上海市人大代表、静安区市场监管局局长、一级调研员王颉鸣表示,2025年将在营商服务的温度方面持续发力,包括推动修订《静安区经营主体住所登记管理细则》,细则覆盖对象由原先的“企业”变成更广泛的“经营主体”,使原先的个体工商户等也被纳入管理与服务之中。
首都开年怎么干?1月15日,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民营经济成为“高频词”。据介绍,北京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好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联席会议制度和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的机制作用,积极协调推动解决企业问题诉求。制定北京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年度工作要点,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项目建设。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省连续多年在开年打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旗帜。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广东全省经营主体净增98万户、突破1900万户,其中企业超830万户,总量均居全国第一。首批10个营商环境改革试点落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成为广东鲜亮的品牌。
2025年,广东省将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推动制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加强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打造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公平竞争先行区。深化广州、深圳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持续优化粤东粤西粤北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良法善治是企业家信心之源,也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基础。”广东省政协常委曹志伟表示,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利于稳预期、利长远。
浙江省2024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擦亮民营经济金名片。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全省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完善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持续改进提升“最多跑一次”“办不成事兜底窗口”等做法。大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榜单浙江上榜数均居全国第一,首次实现大满贯。全省经营主体达1095.2万户、增长5.9%,其中企业380.8万户。
2025年,浙江省将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网通办”。深化招投标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实行全流程全链条监管。纵深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落细民营经济32条政策,推动“3个70%”“7个不准”等举措精准落地。
2024年,青海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将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一系列重要部署加快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量质齐升。
当前,青海省民营经营主体突破55万户、增长3.96%,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4.2%,生力军作用进一步显现。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151.2万人、占全省城镇就业人员比重超过80%,成为城乡居民就业的主要渠道。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5年一系列发展任务目标,包括深入实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护航行动,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一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体系,从拼优惠政策转向优化营商环境,从追求“政策洼地”变成打造“改革高地”。
2024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公平竞争条例,在全国率先上线两批21件“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全省审批服务事项“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占比达98%,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梯队。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将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组织实施《福建省营商环境建设规划(2024-2029年)》,全方位深层次建设更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政务环境、创新环境、产业环境、要素环境、社会环境,让各类企业沐浴在阳光雨露中,近悦远来,茁壮成长。
优化环境强根基
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提振经营主体信心的重要举措,也是持续吸引外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对于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等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1.8亿多户经营主体,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2025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应对变局的坚实依托。
当前,面对超大规模市场快速发展、市场生态迅速演进、各类经营主体诉求多元化等新形势,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围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这三对关系,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筑牢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出台《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以下简称《重点举措》),推出一揽子助企帮扶措施。《重点举措》是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综合性文件,覆盖了市场监管各大职能领域,融合了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监管执法、制度建设、基础支撑、政务服务等多方面多条线的核心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在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重点举措》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当前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影响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谋划提出改革举措,为经营主体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坚持守正创新,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改革任务,巩固、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成效,稳妥审慎推出新的创新举措。三是坚持服务发展,把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四是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整体谋划和系统布局,使各方面举措相互配合、协同高效,增强政策融合整合效应。
进入新的一年,市场监管部门在持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加快优化监管方式、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等方面稳步前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市场监管总局负责同志表示,2025年,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公平竞争治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依法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改善消费环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质量基础设施稳链强链效能。整治损害市场秩序突出问题,更大力度解决经营主体关切诉求。强化“三品一特”全链条监管,切实提高应急处置水平。提升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水平,着力提升监管服务效能。
“对于经营主体而言,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时刻都不能缺少。”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始终把规范涉企执法作为营造优良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2025年将进一步巩固深化行风建设成果,全面提升执法的规范化水平,做到执法有力度、处罚有尺度、服务有温度,同时大力推进执法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纵深推进服务型执法,提升执法能力和质效,加快提高智慧执法水平,开展执法干部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持续提高经营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市场监管执法的满意度。
今年以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协同有关部门,围绕经营主体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北京市加快落实新修订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规定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支持经营主体自主选择办理渠道,推广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应用。河南省郑州高新区持续“筑巢引凤”,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同时构建新型监管机制,让监管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山东省济南市积极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引导失信经营主体主动守信、用信、增信,助力企业重塑诚信形象,赋能高质量发展……各地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探索实践,展现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改革理念。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我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经营主体发展的底气和信心越来越足,推动中国号巨轮在经济大潮中行稳致远。
□本报记者 李 晶
采写札记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对于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着力推进一系列营商环境牵引性、关键性、标志性改革,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大盘之“稳”,谋发展质量之“进”。一系列实打实的改革举措,进一步构建了市场机制有效、政府保障到位的营商环境,全力培育和保护企业发展,促进各类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综观各地新年经济“开门红”,可以看到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政务服务持续优化,让办事流程更加高效便捷,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市场环境日益公平有序,激发着无限的创新与竞争活力;法治保障坚实有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让企业安心经营。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需要随着实践发展迭代升级、常抓不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各地区、各领域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提升,描绘优化营商环境中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