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4:公平执法

建机制 树品牌 护民生

——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深入推进民生领域“铁拳”行动综述

   本文字数: 3088


  2024年,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以“护民生”为中心,突出“保安全”和“反欺诈”两个主题,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问题,持续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依法查处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认证、计量、知识产权等领域违法行为,保障民生福祉。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立案11083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21件。

坚持问题导向 聚焦群众关切办大案
  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始终坚持“办大案、办首案、办好案”理念,集中力量查办一批重点案件,严惩一批违法主体,有力维护首都市场秩序稳定。
  在“保安全”方面,聚焦群众关心关切,严查食品领域违法行为,查办销售含有“苄氟噻嗪”有毒有害物质压片糖果案、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从事饮用水生产案等一批重大案件,均依法移送公安机关;查办某公司将非法拼改装电动自行车用于租赁服务案,及时没收涉案电动自行车,有力保障群众出行安全;加强农资化肥产品质量执法,查办化肥产品质量案件,将抽检不合格化肥产品外埠上游生产者名单及时通报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推动源头治理。
  在“反欺诈”方面,强化加油机计量作弊专项执法;查办某口腔医院种植牙价格欺诈、虚假宣传案;针对北京老字号众多、名牌集中的特点,查办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等一批知识产权案件。
  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结合首都实际,在“铁拳”行动中新增4项工作重点,集中打击家用医疗器械违法、虚假宣传、商务领域经营者预付卡违法、重点平台企业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
  查办“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对闭店企业、职业闭店中介实施全链条打击;查办研学游虚假宣传案,及时释放“强监管”信号,对相关研学机构起到震慑作用,净化假期研学市场;查办在列为失信执行人期间违法发行预付卡案。
  此外,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统筹开展专项执法,充分发挥协同效应。瞄准“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聚焦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旅游市场乱收费等重点问题,同步开展“筑安”“治乱除害五大战役”“骄阳”“烤肉季”“特供酒”、反不正当竞争守护、暑期旅游市场、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治理等系列专项行动。针对开学季、“六一”等时间节点,加强对学生用品、儿童用品的执法检查,瞄准高风险新型玩具、解压玩具等,严查质量违法行为;针对娃娃机内置毛绒玩具开展质量安全与商标侵权联合执法。科学调度全市执法资源,统筹安排执法力量,实现执法效能最大化。

坚持机制引领 打好集成作战“组合拳”
  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强化系统集成作战,充分发挥横向协同、纵向牵动作用,完善深化“铁拳”执法制度机制,为提高执法质效提供机制保障。
  持续深化局地执法协同联动机制。深入落实局地协作框架协议,围绕直播带货、食品安全、广告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年度重点任务。在总局指挥调度下完成食品中非法添加那非新型衍生物定性工作,联合公安部门成功查办制售有毒有害“壮阳”咖啡案,打掉涉及13个省市的非法微商销售网络;在总局指导下制发《锅炉“大容小标”执法检查指引》,对全市锅炉生产单位开展100%全覆盖专项执法检查;参与总局电动自行车治理、商业混淆、网络反不正当竞争等课题联合调研,推动制定《全国电动自行车执法指引》。
  持续完善市区所三级联动指挥协调工作机制。以统筹管理专项执法为主线,完善细化风险预警、执法评价、指挥调度等制度机制。充分运用智慧执法手段,上线综合执法在线指挥调度平台,在“平谷大桃”地理标志侵权系列案件查办、暑期旅游市场执法检查、中秋月饼蟹卡蟹券专项执法、国庆节前“综合执法检查日”中应用。北京市市场监管执法总队通过通信定位、视频连线,同步指挥全市16区集中统一行动,对一线执法实施远程指挥、实时调度、全程指导,打造市场监管“执法大脑”,为高效查办“铁拳”案件提供技术支撑。
  持续深化京津冀跨区域执法协作。召开2024年度三地联席会以及价格、药品领域联席会,修订并重新签署《京津冀市场监管执法协作框架协议》;强化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制定《建立健全京津冀市场监管执法协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机制》;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指导丰台、房山、大兴、怀柔区局与津冀毗邻市场监管部门签订协作协议,推动协作体系向基层延伸。联合开展“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打假保名优”执法行动,协同发布“五一”节假日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持续加强跨部门执法协作和行刑衔接。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签署《建立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领域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备忘录》,在线索移送、执法协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建立《全市环境、食品、药品、旅游、知识产权民生领域“公安+行政”执法协作联系会制度》,依托首都环食药旅领域风险防控“六协同”机制,形成“捆绑作战”模式,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坚持宽严相济 推行全链条服务型执法
  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坚持宽严相济、提高办案质量”工作要求,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与为民服务宗旨有机结合,将守底线与促发展深度融合,将服务有效融入执法办案全程,正确处理“重拳出击”和“包容审慎”的关系。
  事前综合施策,强化源头治理。综合运用行政建议、告诫、提示等非强制手段,引导企业依法依规经营;制发反垄断、直播带货等领域合规指引;组织电商平台围绕直播营销、电动自行车监管等召开约谈会,引导企业合规经营。
  事中精准裁量,科学审慎执法。综合考量违法行为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推进分类、梯次、精准执法;出台实施第三版《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将不予处罚违法行为增至184项;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实施从轻、减轻和不予行政处罚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有关文书制作的指导意见》,推行说理式执法文书。
  事后跟踪回访,提升执法效能。加强案件回访,“规范执法”“廉洁执法”满意率均为100%;抓好执法后续服务,建立健全整改核查机制,加强行政指导和法律法规宣贯,督促免罚减罚经营主体及时纠正违法行为。

坚持打宣结合 做强首都“铁拳”品牌
  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坚持寓普法于执法之中,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展示“铁拳”案件查办成效,打出“铁拳”执法声威。
  积极开展多媒介宣传。通过官网发布、短视频、网络直播、现场互动等多种方式普及典型案例,提高宣传实效。紧扣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统筹电动自行车、知识产权等专项行动宣传需求,对现场执法开展跟拍。通过官微、抖音等平台发布《一图读懂:2024“铁拳”行动怎么干?》。通过北京广播电视台录制“铁拳”专题访谈、“助力安全舒心的消费环境”“铁拳”主题直播等节目。通过央视新闻、北京日报、新京报等媒体曝光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深入群众开展主题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食刻坚守 安全相伴”“走近3·15,放心消费”现场咨询。针对不同群体,分别开展“儿童用品安全行”进校园、“护民安全”普法进社区、“亮铁拳、护消费,以案释法”进集市等活动,让群众有知有感,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王绘雯 李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