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2:重要新闻

向“新”而行奔涌发展活力

   本文字数: 1281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如期举行。现场气氛热烈,8位全国政协委员妙语连珠,畅谈履职心声,回应社会关切。
  记者注意到,“四新经济”成为委员们聚焦的话题之一。新研发的粮食品种、上市的创新药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形机器人、作为朝阳产业的“夕阳红”经济……委员们介绍的一项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令人深感振奋、备受鼓舞。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插上创新“翅膀”,能让我们饭碗端得更牢。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委员介绍了农业技术领域的新成果——高蛋白玉米,让玉米既当“能量包”,又做“蛋白罐”,实现“一物两用”。如今,严建兵和他的团队培育出多个蛋白含量超过10%的新品种,推广了1000多万亩。
  医药产业影响人民生命安全,搭上创新“顺风车”,能为我们健康护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宏委员说:“这几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赶上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好时候。”他介绍,过去一年,国家批准上市的新药有48个、器械有65个,在研新药的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赵宏相信,随着更多临床医生积极投身于创新药械的研发,战胜疾病的“工具箱”将会越来越丰富。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身穿花马甲的人形机器人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委员,分享了我国机器人技术取得的飞跃式发展成就。近三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载量达到全球二分之一以上,人形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乔红说,未来,如何把人工智能的通用性、泛化性,自动化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机器人的系统性和类脑智能材料等前沿技术充分融合,成为这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共同梦想与挑战。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经济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也是“四新”经济颇具潜力的新赛道。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委员指出,我国的老龄需求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涵盖衣食住用行、健康养老、休闲娱乐等多个领域。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体量将达到30万亿元,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恰恰就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前夕,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正式发布,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这一融合了银发经济新业态和机器人新科技的标准,是政府部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生动范例。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打造的“四新”经济充满活力,成为我国经济重要增长点。据统计,2024年,“四新经济”领域的新设企业数占到新设企业总量的四成左右。
  委员们的履职故事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社会发展蓝图,向“新”而行,发展的活力日益奔涌而强劲。

□本报记者 郑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