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知识产权
本文字数: 2029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既是创新成果的保护盾,又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
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知识产权保护仍然是热议焦点,众多代表和委员纷纷就相关议题建言献策,为推动创新发展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
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纾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这类企业发展初期可供抵押的有形资产少,在银行融资方面存在困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表示,科技型企业通常拥有一些知识产权,将“知识”转变为“资金”,是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他建议,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制度供给,健全市场化机制,助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孙东明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拓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标的物的范围和质押方式,包括将专利申请权、创作中的著作权等纳入质押融资标的物范围。二是明确评估机构、担保机构的责任,合理划分各方责任。三是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办法,明确知识产权质押的登记范围、登记条件、提供材料、质押期间效力、质押注销等内容。四是搭建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质押融资安全和效率。五是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体系,降低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风险。
尽快建立京津冀知识产权鉴定一体化机制
京津冀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艾玎建议,尽快建立京津冀知识产权鉴定一体化机制。
艾玎表示,目前京津冀三地还存在知识产权鉴定机构分布不均衡、鉴定行业鉴定标准缺失、鉴定价格昂贵,以及特定领域知识产权鉴定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此,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天津与河北增加建立知识产权鉴定机构。二是鼓励企业、高校与鉴定机构共建技术验证实验室,建立技术专家库,共享专家资源,完善京津冀协同机制,推动三地鉴定结果互认;针对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工智能等天津重点产业,制定细分领域技术鉴定标准,提供定制化鉴定服务,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三是推动鉴定机构内部优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设立三地联合知识产权鉴定补贴资金,降低中小企业维权门槛。
加强知识产权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知识产权作为衔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桥梁,其人才培养体系是否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直接关系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创新链的现代化水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带来关于“建设产业知识产权学院,加快培养高水平创新治理人才”的建议。这份建议给出了详细的学院建设思路与政策建议,包括建设产业知识产权案例库,将重大专利无效、行政执法、司法审判等典型案例制作成教学资源,以帮助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马一德认为,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存在人才培养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培养模式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匹配、产教融合机制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匹配等问题。对此,马一德建议,以建设“特色化、差异化、区域化的产业知识产权学院”为抓手,从构建创新治理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产业链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数字赋能支撑体系三个方面实施系统性改革。
构建新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夏先鹏建议,进一步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夏先鹏表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仍存在企业缺乏以非诉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意识、商事调解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仲裁和调解机构培育不够等不足。他建议,树立“纠纷高效解决就是生产力”的认知,推动形成多元调解促进产业合作的纠纷解决新模式。强化调解矩阵升级,通过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设立产业嵌入式仲裁中心、成立类似中国半导体知识产权联盟基金的行业性风险共济基金等方式,打造高效解决纠纷新机制。强化各类纠纷解决平台融合互促,推动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迭代升级,降低创新活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塑造有利于技术创新、要素聚合的新生态。
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知识产权保护仍然是热议焦点,众多代表和委员纷纷就相关议题建言献策,为推动创新发展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
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纾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这类企业发展初期可供抵押的有形资产少,在银行融资方面存在困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表示,科技型企业通常拥有一些知识产权,将“知识”转变为“资金”,是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他建议,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制度供给,健全市场化机制,助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孙东明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拓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标的物的范围和质押方式,包括将专利申请权、创作中的著作权等纳入质押融资标的物范围。二是明确评估机构、担保机构的责任,合理划分各方责任。三是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办法,明确知识产权质押的登记范围、登记条件、提供材料、质押期间效力、质押注销等内容。四是搭建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质押融资安全和效率。五是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体系,降低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风险。
尽快建立京津冀知识产权鉴定一体化机制
京津冀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艾玎建议,尽快建立京津冀知识产权鉴定一体化机制。
艾玎表示,目前京津冀三地还存在知识产权鉴定机构分布不均衡、鉴定行业鉴定标准缺失、鉴定价格昂贵,以及特定领域知识产权鉴定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此,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天津与河北增加建立知识产权鉴定机构。二是鼓励企业、高校与鉴定机构共建技术验证实验室,建立技术专家库,共享专家资源,完善京津冀协同机制,推动三地鉴定结果互认;针对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工智能等天津重点产业,制定细分领域技术鉴定标准,提供定制化鉴定服务,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三是推动鉴定机构内部优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设立三地联合知识产权鉴定补贴资金,降低中小企业维权门槛。
加强知识产权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知识产权作为衔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桥梁,其人才培养体系是否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直接关系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创新链的现代化水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带来关于“建设产业知识产权学院,加快培养高水平创新治理人才”的建议。这份建议给出了详细的学院建设思路与政策建议,包括建设产业知识产权案例库,将重大专利无效、行政执法、司法审判等典型案例制作成教学资源,以帮助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马一德认为,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存在人才培养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培养模式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匹配、产教融合机制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匹配等问题。对此,马一德建议,以建设“特色化、差异化、区域化的产业知识产权学院”为抓手,从构建创新治理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产业链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数字赋能支撑体系三个方面实施系统性改革。
构建新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夏先鹏建议,进一步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夏先鹏表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仍存在企业缺乏以非诉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意识、商事调解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仲裁和调解机构培育不够等不足。他建议,树立“纠纷高效解决就是生产力”的认知,推动形成多元调解促进产业合作的纠纷解决新模式。强化调解矩阵升级,通过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设立产业嵌入式仲裁中心、成立类似中国半导体知识产权联盟基金的行业性风险共济基金等方式,打造高效解决纠纷新机制。强化各类纠纷解决平台融合互促,推动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迭代升级,降低创新活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塑造有利于技术创新、要素聚合的新生态。
□本报记者 李 春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