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2:综合新闻

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纪实

   本文字数: 3030


  让企业在全生命周期享受到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做好服务保障,关键在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企业办事效率,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去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将推动高效办理企业信息变更、企业注销、开办餐饮店和企业迁移“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政策服务免申办等,建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加快构建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高效政务服务体系,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从效率提升到生态重构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立足企业视角,将企业登记信息变更后的跨部门、跨层级事项同步办理。企业可自主选择线下“一窗受理”或线上“一网通办”模式,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互认,实现“一套材料、单次采集、多方共用”。同时,各地梳理优化企业信息变更的办理场景和申请材料,根据变更内容智能匹配关联事项目录,依托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一键联办”服务,大幅提升服务效能。
  在数字化浪潮下,企业信息变更的便利度直接关系经营主体的活跃度。各地以“智能联动”为核心,推动跨部门业务从“物理整合”转向“化学融合”。北京《经营主体登记注册服务规范》的出台,首次以地方标准形式固化改革成果,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制度模板。上海“自动变更”模式通过税务、社保数据实时互通,实现“零干预”服务,2024年办件量达22万件。浙江“浙里办”平台的“智能预审”功能,将材料填报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5分钟,背后是AI技术与政务数据的深度耦合,标志着政务服务进入“算法驱动”时代。
  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改革不仅简化流程,更重塑了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关系。例如,四川省崇州市金蟾市政设施有限公司通过“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服务平台,完成经营范围扩展、认缴出资时间修改及银行、社保、公积金信息变更等7项业务联办。其法定代表人李女士感慨:“过去变更如同‘闯关’,如今政府成了‘管家’。”这种从“管理”到“服务”的范式转变,正是营商环境优化的本质。

企业注销“一件事”:破解退出难题,释放市场活力
  针对企业注销程序复杂、耗时长的痛点,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通过跨部门联办机制和数字化手段打通堵点,降低退出成本。重点优化注销平台功能,完善“照险联办”“照关联办”机制,同步注销银行账户和公章备案信息,实现“一网通办、一次办结”。
  企业“生得容易”更要“退得顺畅”。世界银行曾指出,企业退出成本高是制约市场活力的重要因素。重庆“照险联办”机制通过大数据自动检测未结事项,将风险管控前置,既保障市场秩序,又避免企业陷入“僵尸状态”。广西“一屏注销”系统惠及52.8万户个体工商户,凸显对小微主体的精准扶持。海南压缩简易注销公告期至7天,推行“证照联办+免申即享”,成为吸引外资的“软实力”。河南试点吊销未注销企业公益清算强制退出,57家企业通过公益清算快速退出,释放土地、信贷等资源逾亿元,为存量经济优化提供新思路。
  2024年8月,福建联傲石化有限公司委托代理人林先生在漳州市华安县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注销登记一件事”专窗,仅用不到半天时间就完成了企业注销、税务注销、印章注销、海关报关单位备案注销、社会保险登记注销、银行账户注销6项业务。“现在办理企业注销登记太便利了,一次性提交注销申请,即时办结注销业务,办事时间、成本大幅度减少,办事效率明显提升。”林先生由衷感叹道。

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小切口推动大变革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托地方政务服务平台线上开设开办餐饮店“一件事”专区,线下设置“一件事”综合窗口和专业服务窗口,推动线上线下同步办理。依托地方信息共享平台,对企业设立登记过程中采集的名称、主体类型、经营场所、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共性信息同步推送至食品经营许可、消防监管等系统,避免重复采集。各地明确要求不得擅自增加许可材料和审查条件,确保改革红利直达企业。
  餐饮业是民生经济的“晴雨表”,也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各地以“集成服务”打破“准入不准营”困局:江苏开发“苏服通”平台,整合营业执照办理、食品经营许可、消防备案等事项,材料压减66%,办理时限压减41%。广东推行“证照一体化”办理,上线开办餐饮店智能导航,为1.93万家企业提供选址、装修、许可“一站式”服务。福建在“闽政通”App上线24个高频事项,实现餐饮店开办“掌上办”,户均审批时间缩短至1.5天。宁夏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共享数据,消防、环保等材料免重复提交,2024年新设餐饮店1.2万家,同比增长18%。
  创业者宋晓旭的经历极具代表性。去年7月,宋晓旭前往上海市长宁区登记注册窗口办理餐饮店手续。系统根据宋晓旭的经营范围(无须凉菜、刺身)自动筛除了非必要流程。宋晓旭10分钟内便填完了表单,提交材料从17份减至2份,办理时限也由原本的42天压缩到7天,节省成本近万元。“过去跑部门像‘打游击’,现在政府主动替我们‘排雷’。”宋晓旭说。

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跨域通办畅通要素流动
  为解决经营主体办理迁移调档和变更登记“往返跑”难题,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推出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集成服务模式,线下设置服务专窗,线上依托政务服务系统,通过流程再造、数据共享、部门协同等方式实现跨域通办。
  要素自由流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京津冀签署跨省迁移协作备忘录,实现营业执照异地办理、发放、领取,2024年发放首张全程电子化跨省迁移执照。上海、浙江、安徽共建远程虚拟窗口,通过视频交互、屏幕共享实现迁移登记“异地帮办”。江西省上线“企业迁移一件事”平台,将社保、医保迁移纳入改革,2024年办理跨区迁移2753家。四川省“五云”模式(流程云管理、数据云传输等)更是将迁移登记与社保、医保等深度整合,推动区域协同从“物理连接”升级为“化学融合”。
  天津津海法律咨询有限公司的案例表明,跨域通办不仅节省企业时间,更降低了区域经济壁垒。2024年7月,该公司在办理企业信息变更时,同步完成了迁入登记与住所变更的合并办理。通过天津网上办事大厅《变更一件事》专栏,企业一次性提交材料,数据推送至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机构并联审批。改革前,企业需跑动7个窗口,改革后实现“一窗受理”,材料精简66.7%,办理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据统计,近几年,长三角、京津冀、川渝等区域企业登记协同效应显著增强,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了制度支撑。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推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数据互联互通,探索“无感审批”“智能导办”等新模式,实现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智办”跨越。同时,强化改革协同性,破除隐性壁垒,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基层。这些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更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引擎,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提供坚实支撑。

□本报记者 王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