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方标准提档升级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本文字数: 374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地方标准工作,始终坚持把标准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同步推进地方标准改革”,为新时代开展地方标准工作指明了方向。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地方标准内容体系、完善地方标准管理机制、转变地方标准管理职能等方面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为持续推进地方标准改革工作规划了具体任务。新形势下,地方标准化工作如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以地方标准提档升级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增强危机意识 积极破解地方标准工作难题
当前,破解地方标准工作难题,推动标准化工作重心由制定地方标准向强化实施监督、组织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转变,是深化地方标准改革的历史机遇,也是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地方标准提档升级的迫切问题。
(一)提高认识。要把提升标准意识作为首解,标准意识既不能缺更不能偏,重点破除将标准形式化、虚无化、随意化等认识误区。为此,地方标准化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带头强化标准对促进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认识,做到在比较之中找差距、在重点领域搞宣传、在关键行业抓普及。即:先发地区要向发达国家标准工作对标看齐,其他地区要向先发地区标准工作对标看齐,在对标看齐中找思想认识差距;企事业单位是标准制定、运用的主阵地,要广泛开展经常性标准化知识宣传教育,发挥标准在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领域的引领作用;行业系统是标准运用的关键领域,行业主管部门是关键领域的龙头,要在地方标准化行业主管部门中统筹抓好标准化知识普及。
(二)优标强质。要把标准的质量建设作为首要,地方标准既不能缺更不能滥,重点解决好标准的时效性、引领性、系统性、协调性不够等难点问题。为此,要以提升标准的时效性为导向,完善地方标准更新运行机制,参照国家标准迭代周期明确各类地方标准的更新频率,着力解决标准滞后问题;要以提升标准的引领性为导向,探索建立地方创新性标准立项、批准、实施等引领性评估机制,着力解决标准缺失问题;要以提升标准的协调性为导向,探索地方标准整合、废止、转化的工作方法,着力解决标准交叉问题;要以提升标准的系统性为导向,健全地方标准制定协同机制,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强化部门职责,抓住立项、批准、公示关键环节,着力解决标准统筹问题。
(三)育人强队。要把组织人才建设作为首抓,组织人才既不能缺更不能弱,重点解决好专业组织不健全、专业人才队伍数量质量不匹配、管理服务人员数量不充足等短板弱项。为此,要加强地方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将地方标准化组织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同步推进、有效衔接,使之具备专家协会功能,成为地方标准制定的具体组织者;要加强县市区一线标准化工作行政部门人员配备,补齐数量、提升质量,使之具备组织推动能力,成为地方标准制定的具体领导者;要大力推行标准化新型人才制度,围绕会管理、有技术、懂标准的要求,全面加强企事业单位标准总监聘任,加大标准化工程师培养,鼓励标准化工作者参加标准化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使之具备标准创制能力,成为地方标准制定的具体操作者。
增强引领意识 主动打造地方标准工作特色
在全面推动地方标准提档升级中,只有坚持有利于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安全发展水平等原则,才能因地制宜地打造适合地方发展,体现功能特点、地域特色和驱动特质的地方标准体系。
(一)补位性。标准的本质是统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是统一的整体。国家标准是大统一,地方及其他标准是小统一,二者是大与小的关系、主体与补位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地方标准服从服务于国家标准。可见,“补位”是地方标准的主要功能定位之一。要担当好这个角色,发挥好这个作用,全面理解“补位”的特定含义是关键,正确运用补空档和互补两种“补位”形式是前提。补空档就是要补标准的空白区域,互补就是在种类内容上要防止与国家标准重复或交叉。在制定地方标准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制定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切忌随意性,牢牢把握国家队与地方队的结合点,紧抓本地区标准领域的主要问题,确保补得准确、补得及时和补得有效。
(二)地域性。标准的属性是规则,地方标准就是地方规则。市场监管总局《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规定,为满足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省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经其批准的设区的市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制定地方标准。应当说,地域规则属性是地方标准独特的身份,无论是标准制定还是标准执行都不能脱离这个特殊身份。地方标准只有紧紧立足本地实际,承接本地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才能具有坚实、稳固之底气。其中,因自然条件特殊而制定的标准,就是因地质结构、土壤性质、水质特性、海拔高度、温度湿度等不同而专设;因风俗习惯而制定的标准就是因少数民族习惯、地方习俗等不同而专设;因相关领域特殊而制定的标准就是因产品特性、安全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等不同而专设。
(三)政策性。标准的功能是支撑,地方标准就是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驱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十三条规定,“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特殊需要,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标准。”从各地地方标准制定的实践看,地方标准主要涵盖产业政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农业农村四个方面。其中,产业政策型主要是各地围绕配合科技创新、产业引进、产业升级、强链稳链、促进消费等政策制定的标准;公共管理型主要是各地提升公共场所、公共资源、公共活动、公共数据等安全水平制定的标准;公共服务型主要是在规范体育、教育、医疗、餐饮、住宿、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服务行为而制定的标准;农业农村型主要就是规范农田水利、乡村振兴、农产品、水产品等制定的标准。
增强创新意识 大力拓展地方标准工作赋能
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在当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个舞台上,标准就是发展动能。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谁赋能标准,谁就拥有核心竞争力。
(一)赋能新产业。赋能新产业,标准才能助推创新发展。新产业是指应用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地方标准要精准助力新产业赋能,就必须要紧密结合区域内新产业布局,以政府负面清单为抓手,推动审批、投资、建设等领域高效率,增强便利性;以强化供应链韧性为核心,大力培育地方标准创新基地,发挥基地“链长”作用,增强融合性;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为核心,争取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激励性标准,增强积极性;以营造竞争环境为核心,统筹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服务标准,增强公平性。
(二)赋能新业态。赋能新业态,标准才能引领时代进步。新业态是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地方标准要精准助力新业态赋能,就必须要以新业态的主要领域为切入点,分类规范业态经营服务行为,通过规范网络平台交易,助力电子商务治假;通过规范共享单车、共享住宿等共享资源服务,助力共享经济治独(垄断);通过规范利用互联网和远程技术实现在家或其他远程地点办公工作,助力远程工作治偏;通过规范移动支付、区块链等数字金融技术和创新金融产品,助力金融科技治虚;通过规范滴滴出行、美团等平台供需方,助力平台经济治乱。
(三)赋能新领域。赋能新领域,标准才能为发展护航。为此,要通过地方标准的制定或实施,在牵引设备更新上,加快修订或废除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内的地方标准,助力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施更新和技术改造;在消费品以旧换新上,制定或参与制定一批涉及废旧家电、二手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动力电池等产品、设备和材料零部件回收利用标准,促进大件旧消费品更新迭代;在提振消费升级上,引导食品餐饮、旅游住宿、文化演出、服装电玩等行业提升品质、优化服务、推陈出新,促进消费回归;在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围绕标准的适用性、规范性、时效性、协调性,清理规范一批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国家产业政策或其他标准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的标准;在安全发展上,加强特种设备领域标准实施,关注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领域,引导燃气、供水、排水、供热设施隐患排查,持续推进电池、液化气瓶和学生用品安全检查等。
增强危机意识 积极破解地方标准工作难题
当前,破解地方标准工作难题,推动标准化工作重心由制定地方标准向强化实施监督、组织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转变,是深化地方标准改革的历史机遇,也是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地方标准提档升级的迫切问题。
(一)提高认识。要把提升标准意识作为首解,标准意识既不能缺更不能偏,重点破除将标准形式化、虚无化、随意化等认识误区。为此,地方标准化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带头强化标准对促进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认识,做到在比较之中找差距、在重点领域搞宣传、在关键行业抓普及。即:先发地区要向发达国家标准工作对标看齐,其他地区要向先发地区标准工作对标看齐,在对标看齐中找思想认识差距;企事业单位是标准制定、运用的主阵地,要广泛开展经常性标准化知识宣传教育,发挥标准在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领域的引领作用;行业系统是标准运用的关键领域,行业主管部门是关键领域的龙头,要在地方标准化行业主管部门中统筹抓好标准化知识普及。
(二)优标强质。要把标准的质量建设作为首要,地方标准既不能缺更不能滥,重点解决好标准的时效性、引领性、系统性、协调性不够等难点问题。为此,要以提升标准的时效性为导向,完善地方标准更新运行机制,参照国家标准迭代周期明确各类地方标准的更新频率,着力解决标准滞后问题;要以提升标准的引领性为导向,探索建立地方创新性标准立项、批准、实施等引领性评估机制,着力解决标准缺失问题;要以提升标准的协调性为导向,探索地方标准整合、废止、转化的工作方法,着力解决标准交叉问题;要以提升标准的系统性为导向,健全地方标准制定协同机制,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强化部门职责,抓住立项、批准、公示关键环节,着力解决标准统筹问题。
(三)育人强队。要把组织人才建设作为首抓,组织人才既不能缺更不能弱,重点解决好专业组织不健全、专业人才队伍数量质量不匹配、管理服务人员数量不充足等短板弱项。为此,要加强地方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将地方标准化组织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同步推进、有效衔接,使之具备专家协会功能,成为地方标准制定的具体组织者;要加强县市区一线标准化工作行政部门人员配备,补齐数量、提升质量,使之具备组织推动能力,成为地方标准制定的具体领导者;要大力推行标准化新型人才制度,围绕会管理、有技术、懂标准的要求,全面加强企事业单位标准总监聘任,加大标准化工程师培养,鼓励标准化工作者参加标准化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使之具备标准创制能力,成为地方标准制定的具体操作者。
增强引领意识 主动打造地方标准工作特色
在全面推动地方标准提档升级中,只有坚持有利于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安全发展水平等原则,才能因地制宜地打造适合地方发展,体现功能特点、地域特色和驱动特质的地方标准体系。
(一)补位性。标准的本质是统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是统一的整体。国家标准是大统一,地方及其他标准是小统一,二者是大与小的关系、主体与补位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地方标准服从服务于国家标准。可见,“补位”是地方标准的主要功能定位之一。要担当好这个角色,发挥好这个作用,全面理解“补位”的特定含义是关键,正确运用补空档和互补两种“补位”形式是前提。补空档就是要补标准的空白区域,互补就是在种类内容上要防止与国家标准重复或交叉。在制定地方标准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制定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切忌随意性,牢牢把握国家队与地方队的结合点,紧抓本地区标准领域的主要问题,确保补得准确、补得及时和补得有效。
(二)地域性。标准的属性是规则,地方标准就是地方规则。市场监管总局《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规定,为满足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省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经其批准的设区的市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制定地方标准。应当说,地域规则属性是地方标准独特的身份,无论是标准制定还是标准执行都不能脱离这个特殊身份。地方标准只有紧紧立足本地实际,承接本地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才能具有坚实、稳固之底气。其中,因自然条件特殊而制定的标准,就是因地质结构、土壤性质、水质特性、海拔高度、温度湿度等不同而专设;因风俗习惯而制定的标准就是因少数民族习惯、地方习俗等不同而专设;因相关领域特殊而制定的标准就是因产品特性、安全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等不同而专设。
(三)政策性。标准的功能是支撑,地方标准就是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驱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十三条规定,“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特殊需要,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标准。”从各地地方标准制定的实践看,地方标准主要涵盖产业政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农业农村四个方面。其中,产业政策型主要是各地围绕配合科技创新、产业引进、产业升级、强链稳链、促进消费等政策制定的标准;公共管理型主要是各地提升公共场所、公共资源、公共活动、公共数据等安全水平制定的标准;公共服务型主要是在规范体育、教育、医疗、餐饮、住宿、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服务行为而制定的标准;农业农村型主要就是规范农田水利、乡村振兴、农产品、水产品等制定的标准。
增强创新意识 大力拓展地方标准工作赋能
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在当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个舞台上,标准就是发展动能。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谁赋能标准,谁就拥有核心竞争力。
(一)赋能新产业。赋能新产业,标准才能助推创新发展。新产业是指应用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地方标准要精准助力新产业赋能,就必须要紧密结合区域内新产业布局,以政府负面清单为抓手,推动审批、投资、建设等领域高效率,增强便利性;以强化供应链韧性为核心,大力培育地方标准创新基地,发挥基地“链长”作用,增强融合性;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为核心,争取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激励性标准,增强积极性;以营造竞争环境为核心,统筹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服务标准,增强公平性。
(二)赋能新业态。赋能新业态,标准才能引领时代进步。新业态是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地方标准要精准助力新业态赋能,就必须要以新业态的主要领域为切入点,分类规范业态经营服务行为,通过规范网络平台交易,助力电子商务治假;通过规范共享单车、共享住宿等共享资源服务,助力共享经济治独(垄断);通过规范利用互联网和远程技术实现在家或其他远程地点办公工作,助力远程工作治偏;通过规范移动支付、区块链等数字金融技术和创新金融产品,助力金融科技治虚;通过规范滴滴出行、美团等平台供需方,助力平台经济治乱。
(三)赋能新领域。赋能新领域,标准才能为发展护航。为此,要通过地方标准的制定或实施,在牵引设备更新上,加快修订或废除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内的地方标准,助力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施更新和技术改造;在消费品以旧换新上,制定或参与制定一批涉及废旧家电、二手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动力电池等产品、设备和材料零部件回收利用标准,促进大件旧消费品更新迭代;在提振消费升级上,引导食品餐饮、旅游住宿、文化演出、服装电玩等行业提升品质、优化服务、推陈出新,促进消费回归;在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围绕标准的适用性、规范性、时效性、协调性,清理规范一批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国家产业政策或其他标准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的标准;在安全发展上,加强特种设备领域标准实施,关注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领域,引导燃气、供水、排水、供热设施隐患排查,持续推进电池、液化气瓶和学生用品安全检查等。
□安徽省合肥市市场监管局 刘 鹏 项红星 姜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