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种设备安全成为美好生活坚定底色
本文字数: 1712
“全国特种设备安全日”即将到来,广东省东莞市市场监管局与莞城街道办事处近日联合主办“2025年东莞市大型游乐设施故障应急救援公开演练”活动。全市各重点游乐设施运营单位负责人及安全管理员等80余人观摩演练。图为大型游乐设施应急救援演练现场。 □刘 佳/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特种设备,是工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025年6月29日,是第二个“全国特种设备安全日”。安全日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强化特种设备安全宣传、增强全民安全意识的重要举措,也为凝聚各方力量、推动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和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深入践行监管为民理念,坚持不懈抓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近年来,我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成效显著。最新数据显示,与2014年相比,10年来全国特种设备数量增长121.3%,特种设备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3.4%、59.6%。这一成果是社会共治格局有效构建、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直观体现,是无数特种设备工作者秉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精神不懈努力的结果。
特设安全没有万一,我们要认识到,随着老旧特种设备数量不断增加、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不能有丝毫懈怠。从事故诱因看,八成以上事故源于使用管理环节,“人的因素仍是最大变量”,无证上岗、违规操作、维护缺失等“人的问题”本可避免。数据显示,近两成事故与设备缺陷、维护保养不到位相关,导致安全附件失效,给事故发生埋下祸根。这些残酷的现实警示我们,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应“双管齐下”,既要增强人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也要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设备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筑牢特种设备安全防线,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企业、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
企业要落实好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不能“纸上谈兵”,而是要切实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安全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和技术改造,提升设备本质安全水平。同时,不能忽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要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讲座、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让每一名员工都成为安全的践行者和守护者,让安全意识真正融入企业文化的血脉。
政府监管是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的重要防线。监管部门应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不仅仅是走到位,更要深入细致,不留死角,不留盲区。要创新监管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智能化工具,对特种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提高监管精准性和时效性。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惩重罚,形成强大法律威慑力。此外,要加强部门协同和区域联动,形成监管合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监管网络。
公众参与是特种设备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媒体单位有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特种设备安全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增强公众自我防护意识,最大程度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比如,制作生动有趣的科普短视频,走进工厂、社区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和互动活动,将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公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等,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安全监督,使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全国特种设备安全日”不是一个简单的例行活动,它承载着我们对特种设备安全的更高期望和坚定决心。让我们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增强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以更有力的措施,共同守护特种设备安全,让安全成为美好生活的坚实底色,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