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私域直播间的“养生陷阱”
本文字数: 1111
欢迎关注《就市说事》
当下,通过私域直播售卖产品或服务大行其道。私域直播,是指企业或个人在自有流量池(微信群、企业微信、小程序等)针对已建立联系的特定用户群体开展的互动营销直播活动。它的优势是精准触达、闭环运营和实时交互,但存在虚假宣传、“打一枪”换个地方、规避监管等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日前联合发布消费风险提示,揭露私域直播间养生骗局,提醒老年消费群体守护好自己的健康和“钱袋子”。
在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发现,有商家为规避监管,通过个人微信、企业微信、微信群等私域渠道将顾客引流至线上,在网站、平台、小程序等开设直播间,假借“养生讲堂”“健康咨询”等名义进行夸大不实宣传,诱导老年人线上下单或线下消费。
“线下”管得严了,转移到“线上”就能逃避监管吗?网络并非法外之地。202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针对新业态、新问题,上海、北京、山东、福建等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分别出台合规指引,对网络直播营销活动予以规范。
2024年11月,千万级带货主播“麦琪啦”将保健食品吹成“神药”,引发广泛关注。为了规避平台审查和相关风险,直播中提到病症时,直播人员会故意拆分疾病名称,如将“尿毒症”说成“那个尿,某毒,某什么症”;讲效果时,则用“相当哇塞”等予以表述。最终,“麦琪啦”相关账号因违规宣传被停播,并被标注“风险账号,请谨慎甄别信息”。
作为直播领域的新业态,私域直播可以另辟蹊径,但不能脱离监管“野蛮生长”。强化各方责任,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是解决这一“顽疾”的不二法门。
互联网平台经营者要严格落实监管机制,强化资质审核,通过技术手段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时准确识别主播不良行为,对不当行为依法依规处罚。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一方面压实平台责任,另一方面对浑水摸鱼、妄图以各种话术逃避监管者依法严惩,并适时公布典型案例,震慑不法商家。
私域直播没有错,违规私域直播才是“致病菌”。对于数量众多的老年消费群体,有病去医院,有事找子女、亲属多商量,增强防骗意识,或许是“避坑”的最好选择。如此,违规私域直播的“顽疾”便没有了“生长环境”;如此,才能更好地守护自身的健康和“钱袋子”,子女们也能更心安。
□周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