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BA”从“网红”到“长红”的台江密码
——市场监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本文字数: 1846
仲夏时节,传统的苗族“吃新节”如约而至。篮球击地的声响与苗族飞歌的悠扬在雷公山下交织,一场由村民自发组织、全网超920亿次传播的“村BA”篮球赛,正以“体育赛事+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融合模式,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在苗乡侗寨生动实践的新篇章。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地处雷公山北麓、清水江南岸,素有“千里苗疆腹地”之称。在这里,篮球不仅是运动,更是刻在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逢节必比赛、比赛先篮球”的传统已延续百年,从天亮打到天黑的“天亮文化”,诠释着群众对篮球最纯粹的热爱。
监管筑基:守住“烟火气”里的安全底线
“以前办赛,最担心的就是食品安全和价格乱象。现在有了市场监管部门的‘早介入、全覆盖’,我们只管专心比赛!”台盘村村委会主任岑江龙感慨道。自“村BA”爆红以来,台江县市场监管局以“监管为职、服务为民”为宗旨,创新“服务+监管”双轮驱动模式,为“村BA”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我们在‘村BA’的活动地成立了台盘市场监管分局,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村BA’市场保障能力和执法水平。”台江县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冉龙华向记者介绍,为确保赛事期间游客饮食安全,该局严格审查食品经营主体入场资质,全覆盖培训从业人员,强化食材溯源,在赛场周边设立快检点,重点抽检农残及餐具洁净度,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严禁哄抬物价,必须明码标价!”每逢赛事,台盘市场监管分局都会向商户发放《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组织签订《价格承诺书》。“我们在赛场周边设立了价格监测点,对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进行动态监控,发现一起问题查处一起。此外,还设立了赛事活动维权专线,应急分队24小时值班待命,确保突发事件快速处置,及时化解群众纠纷,确保‘村BA’赛事期间零事故、零舆情。”台盘市场监管分局负责人罗彬表示。
品牌铸魂: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体系
“台江县金丹阿娇公司提交的‘村BA’系列商标注册申请,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397件。”台江县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股负责人姜燕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自2022年起,台江县以商标注册为突破口,构建“村BA”全链条品牌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543件‘村BA’赛事的商标注册申请,97件‘村BA’周边文创产品涉及的商标注册申请。”姜燕表示。
完备的商标布局为“村BA”品牌建设与运营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作为品牌运营公司,我们负责‘村BA’衍生系列商品的开发、销售、市场运营等工作,深刻感受到品牌的力量。”台江体旅公司副总经理潘仁志介绍,近年来,公司陆续推出“村BA”吉祥物“村宝宝”、球衣、篮球等系列产品,还依托当地传统民宿开发了“村BA”特色月饼、冷泡茶、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受到了广大游客喜爱。
电商赋能:打造乡村振兴的“数字引擎”
为进一步挖掘“村BA”的商业潜力,台江县围绕“让手机成为新农具,让数据成为新农资,让直播成为新农活”的“新三变”发展理念,探索“5000人自媒体矩阵”和“一村一队”模式,开展电商直播培训,深层次培育电商直播达人,让深山“土货”搭上“村BA”和电商“快车”。
截至目前,台江县9个乡镇(街道)共培育90个团队513人,各类农特产品出单量2.5万余单,销售额100余万元,直接带动就业731人次,间接带动就业1364人次。
“下一步,台江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持续开展‘村BA’乡村主播培育孵化服务,大力培养职业化的主播大军,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多民生福祉。”冉龙华表示。
当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与苗岭山风共鸣,当市场监管的“服务之手”与产业发展的“市场之手”紧握,台江正以“村BA”为支点,撬动起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的新未来。
在这里,监管不是冰冷的约束,而是让“烟火气”更旺盛、让“文化根”更深厚、让“产业路”更宽广的温暖力量。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体育竞技水平,更成为推动民族融合、促进产业升级、壮大数字经济的重要平台。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地处雷公山北麓、清水江南岸,素有“千里苗疆腹地”之称。在这里,篮球不仅是运动,更是刻在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逢节必比赛、比赛先篮球”的传统已延续百年,从天亮打到天黑的“天亮文化”,诠释着群众对篮球最纯粹的热爱。
监管筑基:守住“烟火气”里的安全底线
“以前办赛,最担心的就是食品安全和价格乱象。现在有了市场监管部门的‘早介入、全覆盖’,我们只管专心比赛!”台盘村村委会主任岑江龙感慨道。自“村BA”爆红以来,台江县市场监管局以“监管为职、服务为民”为宗旨,创新“服务+监管”双轮驱动模式,为“村BA”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我们在‘村BA’的活动地成立了台盘市场监管分局,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村BA’市场保障能力和执法水平。”台江县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冉龙华向记者介绍,为确保赛事期间游客饮食安全,该局严格审查食品经营主体入场资质,全覆盖培训从业人员,强化食材溯源,在赛场周边设立快检点,重点抽检农残及餐具洁净度,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严禁哄抬物价,必须明码标价!”每逢赛事,台盘市场监管分局都会向商户发放《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组织签订《价格承诺书》。“我们在赛场周边设立了价格监测点,对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进行动态监控,发现一起问题查处一起。此外,还设立了赛事活动维权专线,应急分队24小时值班待命,确保突发事件快速处置,及时化解群众纠纷,确保‘村BA’赛事期间零事故、零舆情。”台盘市场监管分局负责人罗彬表示。
品牌铸魂: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体系
“台江县金丹阿娇公司提交的‘村BA’系列商标注册申请,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397件。”台江县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股负责人姜燕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自2022年起,台江县以商标注册为突破口,构建“村BA”全链条品牌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543件‘村BA’赛事的商标注册申请,97件‘村BA’周边文创产品涉及的商标注册申请。”姜燕表示。
完备的商标布局为“村BA”品牌建设与运营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作为品牌运营公司,我们负责‘村BA’衍生系列商品的开发、销售、市场运营等工作,深刻感受到品牌的力量。”台江体旅公司副总经理潘仁志介绍,近年来,公司陆续推出“村BA”吉祥物“村宝宝”、球衣、篮球等系列产品,还依托当地传统民宿开发了“村BA”特色月饼、冷泡茶、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受到了广大游客喜爱。
电商赋能:打造乡村振兴的“数字引擎”
为进一步挖掘“村BA”的商业潜力,台江县围绕“让手机成为新农具,让数据成为新农资,让直播成为新农活”的“新三变”发展理念,探索“5000人自媒体矩阵”和“一村一队”模式,开展电商直播培训,深层次培育电商直播达人,让深山“土货”搭上“村BA”和电商“快车”。
截至目前,台江县9个乡镇(街道)共培育90个团队513人,各类农特产品出单量2.5万余单,销售额100余万元,直接带动就业731人次,间接带动就业1364人次。
“下一步,台江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持续开展‘村BA’乡村主播培育孵化服务,大力培养职业化的主播大军,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多民生福祉。”冉龙华表示。
当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与苗岭山风共鸣,当市场监管的“服务之手”与产业发展的“市场之手”紧握,台江正以“村BA”为支点,撬动起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的新未来。
在这里,监管不是冰冷的约束,而是让“烟火气”更旺盛、让“文化根”更深厚、让“产业路”更宽广的温暖力量。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体育竞技水平,更成为推动民族融合、促进产业升级、壮大数字经济的重要平台。
□本报记者 袁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