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企业信用指数
本文字数: 3903
7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25年5月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为162.96点,延续了自2022年度首次发布(158.36点)以来的总体上升态势。作为中国企业信用状况的“晴雨表”,该指数依托市场监管部门的海量、权威、动态数据资源,构建了独特的国家级信用衡量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深刻揭示了“市场监管数据在企业信用领域的价值特征”与“市场监管数据结构基本特征”,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引擎和决策支撑。
数据根基:核心特征
中国企业信用指数的生命力源于市场监管数据的独特禀赋。
(一)价值特征:穿透力、权威性与动态性
全量覆盖与全生命周期追踪。中国企业信用指数根基在于市场监管部门每日汇聚的全国全量经营主体数据(设立、注销、吊销、年报、经营异常名录、行政处罚、信用风险分类、12315投诉举报等),覆盖企业从“生”到“死”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跨部门融合的“信用拼图”。整合23个部委机构(如最高法失信被执行人、发改委信用中国网站、人社部社保、人民银行开户交易、税务总局纳税等)的行政许可、营收、社保、纳税、招投标等数据,形成涵盖可靠性、经营性、财务性、合规性、关联性、监管性的“全方位信用画像”,穿透单一部门视角。
高频动态与实时监测。月度、季度指数利用市场监管数据(经营异常名录变动、12315信息、行政处罚新增等)及部委数据的高频特性,显著提升反映企业实时信用状态变化的“时效性”和“灵敏度”,弥补传统年度评价滞后性,支撑风险预警和精准监管。
权威合法与实践根基。核心数据由基层依法采集,植根于市场监管实践,评价结果更具公信力和应用价值。
(二)结构特征:体系化整合与技术赋能
多源异构数据标准化融合。建立强大数据处理能力(清洗、核验、补全,如清洗5.85亿条数据去重纠错、核验4908万条年报数据),确保数据“一致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主题库构建与指标抽取。运用数据切片、指标抽取技术,从融合数据池中提炼构建“信用指数主题库”,确保指标精准聚焦信用核心要素且可计算。
科学赋权与模型计算。采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科学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大数据和数学模型计算,保障指数“科学性、合理性、可靠性”。
筑牢数据安全堡垒。遵循“原始数据不出域”原则,通过数据加工工作室、无盘工作站、数据脱敏去标识化、模型与数据隔离、“申请—授权—访问”机制等措施,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安全支撑计算。
独特效能:核心特点与作用
基于数据特征,中国企业信用指数展现出鲜明特点和强大作用。
(一)核心特点
鲜明的市场监管视角。评价维度(经营异常名录、行政处罚、12315投诉举报、信用风险分类)紧扣市场监管核心职责,反映企业遵守市场监管法规、履行市场义务的信用状况,区别于传统金融或商业信用评价。
多维动态评价体系。六大分指标(可靠性、经营性、财务性、合规性、关联性、监管性)构建覆盖企业基础信息、经营活力、财务状况、守法状况、关联风险、监管响应的立体网络。年度、季度、月度指数互补,兼顾长周期趋势与短周期波动。
宏观微观桥梁纽带。既能反映全国整体态势(如2024年“总体平稳、波动调整”,2025年“稳定增长”),又能细分至区域(省域排名如江苏、浙江、北京前列,新疆、青海等增幅显著)、行业(金融业稳居前列,制造业、住宿餐饮业回升明显),捕捉微观变化(注册注销、经营异常名录移出、投诉处理)对宏观信用的影响。
数据驱动的客观呈现。依托海量、持续更新的权威数据和科学计算,力求客观反映企业信用实际,减少主观干扰,是观察中国经济健康度的重要客观指标。
(二)核心作用
1.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导航仪”
揭示区域差异与协同潜力。区域排名(如华东领先,东北、西部部分省份追赶)及指数变化,清晰展现信用环境建设水平,为破除地方保护、推动要素资源按信用水平高效流动配置提供指引(如安徽、陕西持续上升引导投资关注)。
刻画行业格局与发展趋势。分行业指数(金融业稳健、制造业回升、服务业分化)为识别优势行业、支持重点产业、帮扶困难行业提供信用依据,助力制定针对性产业政策和信用措施,引导资源流向信用良好、前景好的行业。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透明、可比、覆盖全国的信用指数,增强市场参与者(企业、投资者、消费者)对交易对手方信用的判断力,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促进交易顺畅。
2.优化营商环境的“助推器”
精准识别与预警信用风险。高频监测指数波动(如合规性、监管性指标下降)及细分维度变化,及时识别潜在风险聚集区(如2024年11月预警“信用风险高企业占比增高”)。
支撑“靶向监管”与精准施策。为政府部门实施差异化监管提供核心依据。对高信用地区、行业、企业降低检查频次、提供便利;对低信用或风险苗头加强监管服务。助力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精准扶持政策,引导行业自律。
引导企业“知信守信用信增信”。中国企业信用指数发布传递“信用有价值、失信受惩戒”信号,区域行业公开排名形成良性竞争压力,激励企业加强合规、修复信用、重视声誉(如2024年“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增多”“信用修复数量增加”)。
3.健全新型信用监管机制的“核心引擎”
量化评估监管效能。中国企业信用指数趋势(特别是合规性、监管性指标变化)是衡量信用监管政策措施(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一公开”、信用修复)效果的重要标尺(如监管性指标提升反映监管效能增强)。
驱动监管模式创新。中国企业信用指数本身就是利用大数据、信用理念创新监管工具的重要成果,推动监管从事后处罚向事前事中预警、精准发力转变,为确定监管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支撑。
支撑新型监管措施应用。为更广泛应用信用承诺制、推广第三方信用报告等提供更丰富、权威的数据基础。
时代价值:意义深远
中国企业信用指数的编制与应用,契合国家战略与时代要求,是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实践,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创新监管机制部署的具体行动。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市场监管领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呼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要求,是构建该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
增强经济韧性信心的“定盘星”。中国企业信用指数的持续优化(如由2023年149.71点升至2025年5月162.96点),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2023年)、国内结构调整攻坚期展现的平稳或回升态势(2024年下半年以来),印证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内生潜力,传递积极信号,对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数据基石。中国企业信用指数高度关注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要素(如注册资本实缴、知识产权、认证标准、研发投入)。规划编制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专项信用指数,将释放其在识别创新活跃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未来产业成长性等方面的价值,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精准参考和决策支持。
构建中国特色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探索。基于我国特有的市场监管数据体系和治理需求,中国企业信用指数覆盖主体之广(5900多万户)、数据维度之丰(跨23个部委)、更新频率之高(日更)、与监管实践结合之紧,国外类似指数难以比拟。其成功运行标志着中国在构建特色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上迈出坚实步伐。
展望未来:深化应用
中国企业信用指数已展现强大生命力,未来将持续深化。
拓展专项指数应用场景。加快编制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重点民生领域(食品药品、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的专项信用指数,为精准扶持、靶向监管、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提供精细数据武器。
筑牢数据质量与安全根基。推进企业年报“质量年”“多报合一”及信用监管数据质量提升行动,提升源头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强化数据安全技术防护和管理制度,确保国家数据安全。
深化中国企业信用指数共享与协同应用。推动政府部门间共享,更广泛应用于督查考核、政策制定、重点领域监管、金融信贷、招商引资等场景,释放最大价值。加强社会公开解读,引导学术研究、行业自治和公众监督。
持续优化中国企业信用指数模型与方法。紧跟经济发展新趋势、新业态、风险,动态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计算方法,确保指数科学、准确反映中国企业信用状况最新变化。
中国企业信用指数的诞生与发展,是市场监管部门运用大数据思维推动职能转变、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写照。它以独特的市场监管视角,深度挖掘并展现了市场监管数据在企业信用领域的巨大价值及其“多源融合、全量权威、高频动态”的结构特征。作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导航仪”、优化营商环境的“助推器”、健全新型信用监管机制的“核心引擎”,中国企业信用指数正持续释放强大赋能效应。
数据根基:核心特征
中国企业信用指数的生命力源于市场监管数据的独特禀赋。
(一)价值特征:穿透力、权威性与动态性
全量覆盖与全生命周期追踪。中国企业信用指数根基在于市场监管部门每日汇聚的全国全量经营主体数据(设立、注销、吊销、年报、经营异常名录、行政处罚、信用风险分类、12315投诉举报等),覆盖企业从“生”到“死”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跨部门融合的“信用拼图”。整合23个部委机构(如最高法失信被执行人、发改委信用中国网站、人社部社保、人民银行开户交易、税务总局纳税等)的行政许可、营收、社保、纳税、招投标等数据,形成涵盖可靠性、经营性、财务性、合规性、关联性、监管性的“全方位信用画像”,穿透单一部门视角。
高频动态与实时监测。月度、季度指数利用市场监管数据(经营异常名录变动、12315信息、行政处罚新增等)及部委数据的高频特性,显著提升反映企业实时信用状态变化的“时效性”和“灵敏度”,弥补传统年度评价滞后性,支撑风险预警和精准监管。
权威合法与实践根基。核心数据由基层依法采集,植根于市场监管实践,评价结果更具公信力和应用价值。
(二)结构特征:体系化整合与技术赋能
多源异构数据标准化融合。建立强大数据处理能力(清洗、核验、补全,如清洗5.85亿条数据去重纠错、核验4908万条年报数据),确保数据“一致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主题库构建与指标抽取。运用数据切片、指标抽取技术,从融合数据池中提炼构建“信用指数主题库”,确保指标精准聚焦信用核心要素且可计算。
科学赋权与模型计算。采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科学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大数据和数学模型计算,保障指数“科学性、合理性、可靠性”。
筑牢数据安全堡垒。遵循“原始数据不出域”原则,通过数据加工工作室、无盘工作站、数据脱敏去标识化、模型与数据隔离、“申请—授权—访问”机制等措施,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安全支撑计算。
独特效能:核心特点与作用
基于数据特征,中国企业信用指数展现出鲜明特点和强大作用。
(一)核心特点
鲜明的市场监管视角。评价维度(经营异常名录、行政处罚、12315投诉举报、信用风险分类)紧扣市场监管核心职责,反映企业遵守市场监管法规、履行市场义务的信用状况,区别于传统金融或商业信用评价。
多维动态评价体系。六大分指标(可靠性、经营性、财务性、合规性、关联性、监管性)构建覆盖企业基础信息、经营活力、财务状况、守法状况、关联风险、监管响应的立体网络。年度、季度、月度指数互补,兼顾长周期趋势与短周期波动。
宏观微观桥梁纽带。既能反映全国整体态势(如2024年“总体平稳、波动调整”,2025年“稳定增长”),又能细分至区域(省域排名如江苏、浙江、北京前列,新疆、青海等增幅显著)、行业(金融业稳居前列,制造业、住宿餐饮业回升明显),捕捉微观变化(注册注销、经营异常名录移出、投诉处理)对宏观信用的影响。
数据驱动的客观呈现。依托海量、持续更新的权威数据和科学计算,力求客观反映企业信用实际,减少主观干扰,是观察中国经济健康度的重要客观指标。
(二)核心作用
1.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导航仪”
揭示区域差异与协同潜力。区域排名(如华东领先,东北、西部部分省份追赶)及指数变化,清晰展现信用环境建设水平,为破除地方保护、推动要素资源按信用水平高效流动配置提供指引(如安徽、陕西持续上升引导投资关注)。
刻画行业格局与发展趋势。分行业指数(金融业稳健、制造业回升、服务业分化)为识别优势行业、支持重点产业、帮扶困难行业提供信用依据,助力制定针对性产业政策和信用措施,引导资源流向信用良好、前景好的行业。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透明、可比、覆盖全国的信用指数,增强市场参与者(企业、投资者、消费者)对交易对手方信用的判断力,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促进交易顺畅。
2.优化营商环境的“助推器”
精准识别与预警信用风险。高频监测指数波动(如合规性、监管性指标下降)及细分维度变化,及时识别潜在风险聚集区(如2024年11月预警“信用风险高企业占比增高”)。
支撑“靶向监管”与精准施策。为政府部门实施差异化监管提供核心依据。对高信用地区、行业、企业降低检查频次、提供便利;对低信用或风险苗头加强监管服务。助力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精准扶持政策,引导行业自律。
引导企业“知信守信用信增信”。中国企业信用指数发布传递“信用有价值、失信受惩戒”信号,区域行业公开排名形成良性竞争压力,激励企业加强合规、修复信用、重视声誉(如2024年“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增多”“信用修复数量增加”)。
3.健全新型信用监管机制的“核心引擎”
量化评估监管效能。中国企业信用指数趋势(特别是合规性、监管性指标变化)是衡量信用监管政策措施(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一公开”、信用修复)效果的重要标尺(如监管性指标提升反映监管效能增强)。
驱动监管模式创新。中国企业信用指数本身就是利用大数据、信用理念创新监管工具的重要成果,推动监管从事后处罚向事前事中预警、精准发力转变,为确定监管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支撑。
支撑新型监管措施应用。为更广泛应用信用承诺制、推广第三方信用报告等提供更丰富、权威的数据基础。
时代价值:意义深远
中国企业信用指数的编制与应用,契合国家战略与时代要求,是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实践,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创新监管机制部署的具体行动。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市场监管领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呼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要求,是构建该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
增强经济韧性信心的“定盘星”。中国企业信用指数的持续优化(如由2023年149.71点升至2025年5月162.96点),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2023年)、国内结构调整攻坚期展现的平稳或回升态势(2024年下半年以来),印证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内生潜力,传递积极信号,对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数据基石。中国企业信用指数高度关注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要素(如注册资本实缴、知识产权、认证标准、研发投入)。规划编制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专项信用指数,将释放其在识别创新活跃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未来产业成长性等方面的价值,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精准参考和决策支持。
构建中国特色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探索。基于我国特有的市场监管数据体系和治理需求,中国企业信用指数覆盖主体之广(5900多万户)、数据维度之丰(跨23个部委)、更新频率之高(日更)、与监管实践结合之紧,国外类似指数难以比拟。其成功运行标志着中国在构建特色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上迈出坚实步伐。
展望未来:深化应用
中国企业信用指数已展现强大生命力,未来将持续深化。
拓展专项指数应用场景。加快编制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重点民生领域(食品药品、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的专项信用指数,为精准扶持、靶向监管、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提供精细数据武器。
筑牢数据质量与安全根基。推进企业年报“质量年”“多报合一”及信用监管数据质量提升行动,提升源头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强化数据安全技术防护和管理制度,确保国家数据安全。
深化中国企业信用指数共享与协同应用。推动政府部门间共享,更广泛应用于督查考核、政策制定、重点领域监管、金融信贷、招商引资等场景,释放最大价值。加强社会公开解读,引导学术研究、行业自治和公众监督。
持续优化中国企业信用指数模型与方法。紧跟经济发展新趋势、新业态、风险,动态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计算方法,确保指数科学、准确反映中国企业信用状况最新变化。
中国企业信用指数的诞生与发展,是市场监管部门运用大数据思维推动职能转变、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写照。它以独特的市场监管视角,深度挖掘并展现了市场监管数据在企业信用领域的巨大价值及其“多源融合、全量权威、高频动态”的结构特征。作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导航仪”、优化营商环境的“助推器”、健全新型信用监管机制的“核心引擎”,中国企业信用指数正持续释放强大赋能效应。
□本报记者 王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