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1:要闻

优化营商环境 破除发展堵点

市场监管总局切实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字数: 1496


  本报讯 (记者 王国明)市场监管总局近期推出一揽子重点举措,从制度保障、监管创新、精准服务三方面协同发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发展堵点,为民营经济壮大注入新动能。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同比增长2.3%。
  公平竞争是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市场监管总局出台《贯彻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重点举措清单》,通过制度供给、强化执法与流程优化“三管齐下”,为民营企业平等参与竞争铺平道路。一是完善制度体系。发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规定了66项政策措施中不得包含的内容,明确各项禁止性规定的具体表现形式,细化审查标准与程序,防止设置市场准入与退出障碍。二是强化反垄断监管。针对医药、行业协会、标准专利等重点领域制定反垄断指南,为企业提供清晰行为预期。优化经营者集中(企业并购)审查机制,提高审查透明度和效率,2025年第一季度审结经营者集中案件177件,其中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2%,近四成涉及民营企业。三是重拳整治市场分割。部署在4月至12月开展专项行动,严查限制企业迁移、商品流通、异地经营及地方保护等四大类问题。持续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2024年以来,查处阻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案件共16件,罚没3.8亿元,维护统一大市场。
  回应企业“轻负担、强保障”诉求,市场监管总局推动监管向法治化、信用化、智慧化转型。一是清理违规收费。出台《涉企收费违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严管利用行政或行业影响力强制收费行为。针对网络平台收费乱象,制定合规指南,提升透明度。二是提升审批效能。市场监管总局大力推进市场监管领域“一件事一次办”,实现企业信息变更、注销及餐饮店开办等高频事项“一网通办”,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互认。三是优化日常监管。市场监管总局持续推进“双随机”监管工作,深化“双随机、一公开”基础性作用,融合专项检查,加快全国一体化监管平台建设。推行跨部门联合抽查,对信用良好企业降低检查频次,避免多头扰企。四是夯实信用根基。市场监管总局实施经营主体信用提升三年行动,深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结果运用。完善信用承诺、评价、修复机制,依法支持失信企业修复信用、解除招投标等限制,释放经营活力。
  针对民营企业“准入难”“注销难”“办事多头跑”等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构建“政策找人、资源靠前、服务跟进”的支持机制,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一是畅通准入退出。简化流程,打破部门壁垒,着力解决“准入难”“注销难”问题。二是支持标准引领。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鼓励承担国家标准修订,加入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打造民企标准创新活动品牌,助其把握行业先机。三是加强知识产权护航。市场监管总局深入开展“守护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举办“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能力提升服务月”,探索新机制,保护创新成果。四是持续开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扶持工作。2024年参与提升行动的小微企业年度营收平均增长9.7%。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全国已认定14.2万户“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
  民营经济是“环境经济”。市场监管部门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提升发展内生动力、破除发展的障碍堵点,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重点举措清单》等措施落地落实,及时回应民营经济关切,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切实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