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7:标准世界

辅助驾驶宣传应有行业标准

   本文字数: 950


  随着辅助驾驶从“尝鲜配置”变为不少车型的“标配功能”,相关宣传也成为消费者了解技术的重要窗口。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下的营销场域正出现一种危险的失衡:有的车企把“脱手行驶30秒”做成广告大片,镜头里驾驶员从容行车的画面反复播放,却把“仅适用于封闭高速”字样藏在说明书角落;有的直播间用慢镜头放大“自动避让”的惊艳感受,对暴雨天传感器易失效等关键提醒轻描淡写。“功能炫技”盖过“安全警示”的倾向,正在让技术进步红利悄然变成生命安全隐患。
  细究当前辅助驾驶宣传,三个“认知陷阱”尤其值得警惕:一是功能边界的“过度放大”,刻意强化“解放双手”等体验优势,对“需时刻准备接管”的核心限制轻描淡写,导致部分车主误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二是场景适用的“刻意简化”,宣传画面聚焦晴朗天气、畅通道路等理想场景,对暴雨、大雾等复杂环境下的性能衰减提示不足,让消费者对技术适用范围产生误判;三是安全提示的“形式主义”,弹窗提醒一闪而过,说明书充斥专业术语,本该发挥“安全预警”作用的提示,沦为“走过场”的程序设计。
  这些失衡的宣传话术,把技术可能性当成了日常实用性,将极端场景下的成功包装成全场景适用,极易让消费者带着被误导的认知上路,导致辅助驾驶从“安全助手”变成“马路杀手”。有人认为“车企宣传自然要突出优势”。这一观点本身并无不妥,但必须明确的是,功能介绍的前提是说真话、把话说全面,就像药品广告既要讲疗效也要标禁忌。任何与生命安全相关的产品,“能做什么”的介绍,必须与“不能做什么”的警示同频共振。
  笔者认为,辅助驾驶的宣传中,行业要建立标准,明确“禁止使用‘自动驾驶’等误导词汇”“安全提示字体不得小于功能介绍”等要求,让安全优先成为共识。同时,车企应重构宣传逻辑,把安全提醒从说明书角落挪到广告核心位置,在新功能推送时附上场景使用指南;消费者也要保持技术理性,明白“辅助”的本质是助手而非替代,启动功能前先判断路况是否适用。只有这样,辅助驾驶才能真正成为“技术利器”,为群众出行筑牢安全防线。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