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5:食品安全

厘清临期食品边界让合规经营有章可循

   本文字数: 734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日前出台《农村食品经营者临期食品管理工作指引》《农村食品经营单位重要消费节点备货管理风险提示》,厘清临期食品界定标准:食品保质期为1年及以上的,过期前45天算临期;食品保质期10天到1年的,剩余保质期时长不足保质期1/10的就算临期。
  义务在何处起,责任在何处停,这则有效的技术性界分,为商家的责任边界插上了鲜明路标。昔日“无心之失”与“有意疏忽”的模糊困境被驱散,合规经营从此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清晰边界不仅是责任的刻度尺,更是经济账本的节流之道。过去临期标注若模棱两可,可能造成消费纠纷。此次关于临期食品的清晰界定,将使消费纠纷在萌芽阶段被“这属临期但尚可售”的清晰证据所拦截。清晰的标准界定降低沟通成本,也将畅通市场经营过程中的“梗阻”和“淤堵”。
  更重要的是,临期食品的清晰界定也在无形中构建了一种更为高效的市场秩序。正如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所说的:“清晰界定的权利边界,是市场得以有效运作的基石。”定义临期食品即赋予经营者可预见的操作空间,让经营者挣脱“随意操作”或“过度保守”的困局。与此同时,此次发布文件明确重要节点备货不超过日常3倍的要求,以规则之“针”巧妙刺破了商家节日期间囤货过多带来食品过期风险的“泡沫”。这也意味着商家要在同一框架内活动,经营行为将得以更进一步规范。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此举以规则语言为临期食品赋明义,彰显出规则在捍卫食品安全、激发市场活力上的应有之义,也终将滋养自由繁荣又井然有序的商业生态。

□王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