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3:营商环境

以“进行时”深耕产业发展“生命之氧”

   本文字数: 2016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征,始终处于“进行时”。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前湾新区分局紧密结合湾区经济特点,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使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系统构建起服务区域经济提质增效的“市监模式”,为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型与产业生态培育提供了有益探索。

构建“三专”机制,打通创新成果转化“快车道”
  前湾新区分局以机制创新为抓手,系统构建“专门通道、专人对接、专业指导”的“三专”服务体系,全力破解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效率低等制约创新转化的堵点难点。
  在“专门通道”建设方面,积极融入全省医疗器械“研审联动”增值服务改革试点,借助省级政策资源实现审评环节前移,推动研发与审评同步进行;同时,协同上级部门助力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优先审批通道,实现省级与国家级审批“双通道”并行,显著压缩审批周期。
  “专人对接”层面,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事一人、全程负责”,提供从申报到投产的全周期服务,增强企业获得感,提升企业满意度。
  “专业指导”方面,组织行业专家开展注册材料预审,围绕技术要点、合规要求等关键维度提前介入,切实提高申报质量与成功率。
  前湾新区分局通过“通道—对接—预审”闭环服务,有效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区内企业自主研发的“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膜系统”,凭借该机制成功获取浙江省首张同类产品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实现从实验室到量产的高效转化。

聚焦知识产权,构筑产业竞争“新高地”
  前湾新区分局将知识产权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紧扣生命健康产业特质,从完善服务机制、缓解融资约束、培育企业梯队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服务机制上,建立“一对一”响应与快速预审备案机制,安排专员提供全流程指导,显著提升专利授权效率。融资支持方面,严格落实《宁波前湾新区推进“质量强区”若干政策》,鼓励企业开展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融资,并给予最高50%的银行利息贴息,年度贴息上限10万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产业培育上,实施“金种子”企业培育计划,依托智能化管理系统严把准入关,重点审核知识产权数量、成果转化效益等指标,夯实培育基础。
  截至目前,前湾新区生命健康产业专利授权数量达50件,同比增长47.06%,其中发明专利24件;有效发明专利存量230件,增长42.86%;上半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300万元;2025年新培育“孵化级”“金种子”企业2家,累计入库6家。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不断凸显。

破解检测瓶颈,激发共享服务“新动能”
  前湾新区分局创新推出医疗器械共享基础设施试点,构建“试点突破—资源整合—梗阻攻坚”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实现监管模式与产业服务双向创新。积极争取省级支持,推动共享实验室落地新区,为企业提供工艺用水、灭菌设备等公共实验资源,并引入第三方检测服务,突破“一企一设备”的传统监管困局。在助推本地检测机构能力提升过程中,联合人社部门开辟“职称评定绿色通道”,有效缓解高端人才短缺问题。同时,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工作群等渠道广泛宣传区内检测服务机构,针对企业拓展需求开展“一对一”精准对接,提升资源匹配效率。目前,区内一家医疗器械检测企业已成功通过国家CMA与CNAS资质认定,成为浙江省首家具备医疗器械材料化学表征检测能力的民营机构;共享实验室亦同步获得国家CMA认定和CNAS认可,成为全省首个“双认证”医疗器械共享实验室,区域产业生态服务能力实现整体跃升。
  优化营商环境,既需攻坚突破,也需持久发力。前湾新区分局以持续的改革意识和服务实践,推动政府职能从“管控型”向“服务型”深刻转变,通过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与资源整合,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为生命健康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氧”,也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区域实践。

□浙江省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前湾新区分局局长 徐立敏



编辑点评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前湾新区分局从“三专”机制加速审批准度,到知识产权赋能企业创新,再到共享检测平台破解资源瓶颈,其举措层层递进、相互支撑,体现了政府服务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深刻转型,不仅显著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更彰显了“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现代治理理念。前湾新区的做法是新发展理念下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诠释,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