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1:要闻

167次“牵手”,6258场“奔赴”

——浙江省温州市市场监管局“大企帮小店”激发个体经济发展新动能纪实

   本文字数: 2114


  清晨,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的智能大棚里,杨梅树在精准调控的温湿度下吸收足够的营养;午后,瞿溪真皮大世界的共享设备场地内,智能画线、智能切割、拉布机等设备高速运转;夜晚,洞头区“阳光餐饮”街区人气火爆,游客们纷纷品尝地道海岛风味……一幕幕充满蓬勃生机的场景,呈现出温州市个体经济焕新腾飞之势。
  这一切的活力,源于一场名为“大企帮小店”的专项行动。今年以来,温州市市场监管局多维发力,通过链式服务、品牌赋能和市场帮扶等举措,累计促成温州市167家“大企”结对帮扶6258户个体工商户,带动就业超2万人,解决问题1200个,探索出一条“大企引领带动、小店活力迸发、市场繁荣共生”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从“经验驱动”到“科学运营”
  改变,始于经营理念的科学化升级。过去,许多个体工商户依靠“经验驱动”;如今在“大企”的帮扶下,开始向“科学运营”转身。
  “我们推动建立了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由‘大企’组建一支涵盖市场分析师、营销专家、资深店长的专业团队,为‘小店’制定营销计划,切实提升个体工商户经营水平和店铺客流量。”温州市市场监管局经济发展办主任白洪鋆介绍,比如森马集团的专业团队在活动中就曾主动为服装零售小店制定营销计划,通过跨品牌合作等帮扶措施,助力店铺销售额大幅攀升。
  技术的种子,同样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位于温州市龙湾区的温州农夫兄弟食品有限公司不仅为合作农户提供优质杨梅种苗和智能大棚,还邀请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专家深入指导。“一棵杨梅树结果从15公斤涨到40公斤,精品果率达85%。”一户农户高兴地介绍。大棚种植不仅破解了农户“看天吃饭”的难题,更通过土壤改良、物理防虫等措施,实现杨梅的提质增效。
  协同的力量,还体现在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上。温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推动快鹿集团等企业积极探索“大企集采—小店直供”模式,大企业整合个体工商户的原材料采购需求,凭借规模优势与优质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帮助个体工商户降本增效。

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共赢”
  如今在温州,品牌赋能已成为“小店”打开市场的金钥匙。
  为打造“金牌店铺”,温州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加强个体工商户发展状况动态监测分析,针对性开展分型分类培育,在全省首创“大企小铺邻里站”,以电商直播、AI技术辅助应用、多元营销推广等方式进行综合帮扶。
  温州特创鞋业便是这场帮扶行动的受益者之一。此前公司一直采用人工裁剪方式,效率低、成本高;现在低成本共享智能化剪裁设备,皮革利用率提高20%,小单业务的利润空间被打开,经济效益也显著提升。
  梅西鞋业则通过开放直播基地,为个体工商户培养40余名电商人才。“我过去在实体店卖鞋,现在单日直播订单量可达千单。”电商主播明映丹说,正是“大企小铺邻里站”搭建的平台,让她抓住了转型的机会。
  同时,温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展“一对一”上门指导“名特优新”申报,引导个体工商户立足自身特色做大做强,打造出“温州大馄饨”“龙湾郑家园麦麦酒”等一批个体经营品牌,帮扶入库培育“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2070户和“浙个好”个体工商户35户。
  品牌的背后,是信用的支撑。“大企”以自身信用为“小店”背书,塑造出“洞淘鲜”等区域公共品牌,推动本土小吃店品牌化发展,品牌门店日均人流量增长近10倍。

从“分散分布”到“系统整合”
  温州市市场监管局分管负责人介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焕新”,离不开市场帮扶体系的系统性整合。目前,温州市通过“个转企”“一件事”改革,联合多部门推动8个事项“一件事一次办”,累计为个体工商户减轻转型负担超5000万元,推动11490户个体工商户成功转型升级。
  融资难,曾是压在个体工商户心头的一块大石。温州市强化政银企联动,在全省首创“个体码上贷”应用,将“经营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今年以来,温州市通过“企业码+贷款码+收款码”联合应用新增发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45.5亿元。
  平台赋能,则为个体经济发展插上了数字化翅膀。温州市坚持“平台+产业”双向赋能,引导平台企业对入驻商户提供降低入驻费用、降低流水分成金额、支持广告宣传、培训电商从业人员、增加店铺流量等帮扶举措,提升个体工商户数字化经营能力。比如,苍南县与阿里巴巴1688、抖音等平台建立合作,推动肉燕、紫菜等农产品成为“网红爆款”。
  从链式服务到品牌赋能,从金融滴灌到平台助力,温州市“大企帮小店”模式,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协同的个体经济赋能体系,推动个体工商户从传统分散经营向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转型,为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本报记者 周 妍 通讯员 肖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