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2:综合新闻

守护“信用身份证” 畅通“经营生命线”

——江西省宜春市市场监管局实施信用修复“温情疗法”助企重生记

   本文字数: 2584


  9月的赣西大地,日头仍带着几分“余威”。江西省宜春市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科科长夏艳正盯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屏幕上是一份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名单,其中江西(宜春)某农业科技公司的名字格外扎眼,这已是该企业第三次被系统自动“标红”了。“叮咚”,一条微信消息弹出:“夏科长,我们公司贷款被拒了,连参加政府招标的资格都没了……”发信人正是该公司负责人张总。夏艳的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回复道:“您别急,我们马上去您公司指导。”
  这个看似日常的工作场景背后,是一场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信用“解冻”行动。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市市场监管局以行风建设为突破口,持续固化企业信用修复“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通过强化协同修复、深化帮扶指导、优化服务流程、创新修复模式、探索智慧修复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打通信用修复“最后一公里”,用有温度的监管为失误企业打开“重生之门”。今年1月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为86户经营主体修复108条行政处罚记录,帮助4171户经营主体移出经营异常名录。

修复因“无心之失”卡住的“生命线”
  夏艳和同事来到张总的办公室时,他正对着满桌文件发愁。公司研发的智能灌溉系统刚获专利,2000亩示范基地亟待扩建。“唉,因为我们工作人员失误,到期未报年报。”张总拍着大腿懊恼道。
  这样的事在宜春不是少数。有些企业并非故意违法违规,而是因政策不熟悉、管理有疏漏等“无心之失”触碰信用红线。据夏艳介绍,今年4月,宜春一家公司拟向东南亚市场拓展业务,却因产品包装不规范被宜春市市场监管局依法予以行政处罚。相关信息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后,企业面临错失海外合作的风险。4月16日,该公司负责人紧急联系宜春市市场监管局说明情况并请求支持。经调查核实,该公司符合信用修复法定条件。工作人员当即启动高效修复通道,指导企业进行信用修复,仅用2天即完成行政处罚公示记录修复,助力企业拿下200万元的海外订单。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宜春市有1.18万户次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11.18万户次个体工商户被标记为异常状态。据统计,约30%的经营主体是因“无心之失”而造成。如何让这些经营主体“亡羊补牢”成为市场监管部门的新课题。

从“管生死”到“治病症”的转变
  “传统监管就像‘守门员’,需要守住准入和退出的‘门’,现在我们则要当‘医生’。”宜春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剑勇这样形容信用修复工作的转变。
  “这不是放松监管,而是把服务做在前面,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夏艳说。她的办公电脑里存着特殊的“病历本”——每户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都有专属档案,记录着“病因”和“治疗方案”。针对张总农业科技公司的情况,她开出的“药方”清晰明确:补报年报+提交整改报告+信用承诺书。最终该公司的信用在2个工作日内得以修复,银行贷款、政府招标等各项经营活动正常运转。
  近年来,该局建立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帮分析、帮指导、帮修复的“三早三帮”机制。宜春市袁州区市场监管局的刘小隽和同事们开发了“智能预警系统”,系统会在企业年报截止前30天启动“三重提醒”:短信“轰炸”、电话追踪、上门走访。去年,该区企业年报率提升至97.28%,经营异常名录数量比上年下降42%。
  铜鼓县市场监管局干部更是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今年8月底,工作人员来到大塅镇,指导一家竹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准备修复材料。“农民创业不容易,我们多跑几趟、多教几遍,他们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市场监管干部刘艳边说边指导合作社成员填写信用修复申请表。

修复的不只是数据
  今年9月初,袁州酒业负责人刘婷来到宜春市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业务。她的公司曾因商标使用不规范受过行政处罚,在政府采购中屡屡碰壁。参加宜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的合规培训后,公司主动整改并公示信息,企业顺利完成信用修复。“上周我们中标了学校食堂供应项目!”刘婷拿着崭新的信用修复确认书,眼角泛起泪光。
  在宜春,这样的“重生”故事还有很多:铜鼓县某竹制品企业通过信用修复重获欧盟认证,产品远销20余个国家;袁州区某餐饮连锁品牌企业信用修复后入选“省诚信示范企业”,分店数量翻番;万载县某花炮企业通过信用修复重获安全生产许可证;樟树市某药企修复信用后成功获批“中华老字号”;高安市某陶瓷公司修复后获得欧盟订单……
  “信用修复不是‘洗白’,而是给知错能改者机会。”宜春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欧阳琨说,该局还建立了修复后回访机制,对“康复”企业持续跟踪指导。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修复的企业中,有92%未再出现失信行为。

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暮色渐浓,秀江河泛起粼粼波光,宜春市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科的灯还亮着。夏艳正在整理下周要走访的企业名单,其中不乏“二次修复”对象。“信用建设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我们要陪着企业一起跑下去。”她说。
  在宜春,这场“长跑”已有制度保障:建立信用修复“快速通道”,将平均办理时限从15天压缩至3天;开发“信用宜春”App,企业足不出户就可在线提交修复申请;定期开展“信用体检”活动,组织专家团队上门服务……
  在近日召开的营商环境座谈会上,上述农业科技公司张总作为企业代表发言:“现在公司专门设立了‘信用管理员’岗位,每月自查公示信息,再也不敢忽视信用建设了。”台下,夏艳微笑着竖起大拇指。
  窗外,宜春的霓虹渐次点亮。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的“信用宜春”宣传片中,企业家们的笑脸与车间里的智能机械臂、实验室的显微镜、果园里的累累硕果交相辉映,共同诉说着一个前景:当监管者用“修复”跟进“惩罚”,用“培育”升级“淘汰”,市场经济的沃土终将生长出更坚韧的生命力。正如欧阳琨所说:“信用修复,修复的不仅是企业的‘经济身份证’,更是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的信心。”

□周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