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125名村妇女主任化身“食品安全侦探”
本文字数: 995
本报讯 (记者 孔国俊 通讯员 张春花)“这不,假期一结束,我们立即推动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监管机制,争取尽快构建起纵向贯通的食品安全共治网格。”10月10日,在向记者介绍联合妇联创新推出的“课堂讲授+现场找茬”双轨培训模式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市场监管局局长玉云说,“让村妇女主任化身‘食品安全侦探’,不仅破解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的难题,更构建起基层食安共治的新网格。”
“‘课堂讲授+现场找茬’双轨培训模式就是先通过集中讲授,为全县125个行政村的妇女主任系统讲解食品安全法规、隐患识别以及溯源信息核查等知识,再组织全员走进超市、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开展实操,让‘纸面知识’变成‘手上功夫’。”玉云说,“这种模式对解决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难覆盖问题十分有效。”
“那天我们超市内格外‘热闹’,来自各村的妇女主任手持检查表,分组穿梭在生鲜区、冷链柜前,细致开展食品安全‘找茬’实践。”回忆起培训实操的情景时,天等县利客隆超市负责人何凤梅说。她坦言,以往的食品安全宣传多是“单向灌输”,而此次“以查代训”形式,既让化身为“食品安全侦探”的各村妇女主任快速掌握检查要点,也倒逼超市进一步规范进货流程、加大自查力度,形成“检查者提升能力、经营者强化责任”的双赢局面。
“原来,货架上每一包在售食品都要核查进货凭证、合格证明、供货商资质证明这些‘硬材料’。这里面的门道可真不少啊!”首次完成食品溯源信息核查的天等县东平镇那造村妇女主任黄英仕对参加当天培训并开展实操念念不忘。她告诉记者,各村妇女主任一边对照检查表进行记录,一边向身边的执法人员请教,在执法人员手把手指导下,各村妇女主任从“看热闹”转变成“看门道”,逐一对食品保质期、储存条件、溯源信息等关键环节进行排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我们这种‘边学边查’的互动课堂,真正实现了从‘听得懂’到‘用得上’的转变。”黄英仕透露,按照要求,每名村妇女主任都将作为村级食品安全“网格员”,每月至少完成10户农村家庭以及小超市、小卖部的走访排查,重点关注老年群体、留守儿童家庭的食品储存安全以及农村小作坊、流动摊贩的经营规范。同时,及时收集上报食品安全隐患,让监管触角真正延伸到乡村末梢。
“‘课堂讲授+现场找茬’双轨培训模式就是先通过集中讲授,为全县125个行政村的妇女主任系统讲解食品安全法规、隐患识别以及溯源信息核查等知识,再组织全员走进超市、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开展实操,让‘纸面知识’变成‘手上功夫’。”玉云说,“这种模式对解决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难覆盖问题十分有效。”
“那天我们超市内格外‘热闹’,来自各村的妇女主任手持检查表,分组穿梭在生鲜区、冷链柜前,细致开展食品安全‘找茬’实践。”回忆起培训实操的情景时,天等县利客隆超市负责人何凤梅说。她坦言,以往的食品安全宣传多是“单向灌输”,而此次“以查代训”形式,既让化身为“食品安全侦探”的各村妇女主任快速掌握检查要点,也倒逼超市进一步规范进货流程、加大自查力度,形成“检查者提升能力、经营者强化责任”的双赢局面。
“原来,货架上每一包在售食品都要核查进货凭证、合格证明、供货商资质证明这些‘硬材料’。这里面的门道可真不少啊!”首次完成食品溯源信息核查的天等县东平镇那造村妇女主任黄英仕对参加当天培训并开展实操念念不忘。她告诉记者,各村妇女主任一边对照检查表进行记录,一边向身边的执法人员请教,在执法人员手把手指导下,各村妇女主任从“看热闹”转变成“看门道”,逐一对食品保质期、储存条件、溯源信息等关键环节进行排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我们这种‘边学边查’的互动课堂,真正实现了从‘听得懂’到‘用得上’的转变。”黄英仕透露,按照要求,每名村妇女主任都将作为村级食品安全“网格员”,每月至少完成10户农村家庭以及小超市、小卖部的走访排查,重点关注老年群体、留守儿童家庭的食品储存安全以及农村小作坊、流动摊贩的经营规范。同时,及时收集上报食品安全隐患,让监管触角真正延伸到乡村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