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赋能 数据预测 品牌提升
三轮驱动破解电商产业带发展困局
本文字数: 2404
近年来,“电商+产业带”模式在中国迅速兴起,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大批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方特色产品,正沿着数字经济的脉络走向全国甚至全球市场。这种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产销效率,也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全新路径。然而,在产业带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同质化竞争加剧、品牌建设滞后、物流成本居高以及人才短缺等一系列发展困境,亟待各方合力破局。
产业集聚与数字赋能:电商产业带成区域经济新支柱
在浙江义乌,昔日的小商品市场如今已成为全球电商瞩目的焦点。每天数以万计的快递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和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义乌商户们通过直播电商、跨境平台,将饰品、日用百货等商品销往全球。2024年,实现交易额2798.03亿元。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一批特色鲜明、业态集中、规模庞大的电商产业带在全国各地迅速形成,广泛覆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川渝等地区,涉及服装、家具、家电、食品、电子产品等众多品类。
这些产业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当地制造业基础。例如,广东顺德的家电产业带、江苏南通的家纺产业带、河北白沟的箱包产业带等,均是在传统产业集群基础上,借助电商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而发展壮大的。
“‘电商+产业带’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打通了生产端与消费端的直接连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表示,通过电商平台,产业带的产品能够快速触达全国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实现降本增效;直播等新形式让消费者直观了解产品特色和制作工艺,增强购买意愿。
以山东曹县为例,这个曾经的贫困县,凭借表演服饰、汉服等特色产品,在电商平台上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曹县县委书记赵福龙表示,全县已有超过5000家电商企业,带动35万人创业就业,形成“全县触网、全民电商”的局面。
繁荣背后的隐忧:同质竞争、品牌短板与物流之困
尽管电商产业带发展迅猛,但其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首先,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许多产业带内的产品相似度高,价格战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在浙江永康五金产业带,一些小型五金工具生产商坦言:“现在大家都是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平台,只能比拼谁的价格更低,利润越来越薄。”广东中山灯具产业带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其次,品牌建设滞后。多数产业带企业仍以代工和贴牌生产为主,自主品牌意识薄弱。在江苏南通家纺产业带,虽然拥有全国最大的家纺市场,但真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寥寥无几。
再次,物流成本高及供应链韧性不足。虽然产业带集聚降低了生产成本,但物流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带,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快递成本较高。
此外,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随着电商行业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对数字运营、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专业人才需求激增。惠州数码产品产业带多家企业反映,既懂技术又懂电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北京电子商务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马小森表示,电商行业早已从早期依赖流量红利、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运营、挖掘价值经济的阶段。如何突破同质化竞争、提升品牌价值、构建稳定供应链体系,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破局之道:政策赋能、数据预测、品牌提升
面对发展困境,政府部门、平台企业及产业带商家正在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政策支持与配套完善必不可少。过去一年,政府不断释放积极信号,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商务部提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赋能产业带,鼓励平台企业、链主企业深入地方特色产业带,包括全国16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进行合作,帮助更多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借助跨境电商的线上平台接触到国外采购商,拿到订单,参与国际贸易。
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也纷纷推出产业带扶持计划。淘宝推出“淘宝新产地”项目,通过店播活动和产地名片合作激活产业带生态。京东推出“厂货百亿补贴”,为产业带商家成长注入动力。拼多多推出“新质商家扶持计划”和“千亿扶持”计划,未来3年将投入超1000亿元资源支持新质商家发展。
数字化转型是核心路径。在浙江温州鞋履产业带,一些龙头企业开始引入柔性生产线,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趋势,实现小批量、快反应的定制化生产。一家鞋企负责人表示:“通过数字化改造,我们的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30%,库存周转率提高了50%。”
品牌建设是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在广东汕头玩具产业带,一些企业不再满足于代工生产,开始培育自主品牌。奥飞娱乐等企业通过动漫IP+玩具的模式,成功打造出多个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谈及“电商+产业带”模式未来要如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业内专家提出了相关建议。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要进一步完善物流、仓储、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投入,推动产业带内的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电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具备电商运营、直播带货、数据分析等专业技能的人才;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品牌推广和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电商产业带的兴起,是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缩影。它既展示了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也揭示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与挑战。未来,通过政府、平台、企业多方合力,推动电商产业带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必将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开辟新路径。
产业集聚与数字赋能:电商产业带成区域经济新支柱
在浙江义乌,昔日的小商品市场如今已成为全球电商瞩目的焦点。每天数以万计的快递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和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义乌商户们通过直播电商、跨境平台,将饰品、日用百货等商品销往全球。2024年,实现交易额2798.03亿元。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一批特色鲜明、业态集中、规模庞大的电商产业带在全国各地迅速形成,广泛覆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川渝等地区,涉及服装、家具、家电、食品、电子产品等众多品类。
这些产业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当地制造业基础。例如,广东顺德的家电产业带、江苏南通的家纺产业带、河北白沟的箱包产业带等,均是在传统产业集群基础上,借助电商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而发展壮大的。
“‘电商+产业带’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打通了生产端与消费端的直接连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表示,通过电商平台,产业带的产品能够快速触达全国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实现降本增效;直播等新形式让消费者直观了解产品特色和制作工艺,增强购买意愿。
以山东曹县为例,这个曾经的贫困县,凭借表演服饰、汉服等特色产品,在电商平台上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曹县县委书记赵福龙表示,全县已有超过5000家电商企业,带动35万人创业就业,形成“全县触网、全民电商”的局面。
繁荣背后的隐忧:同质竞争、品牌短板与物流之困
尽管电商产业带发展迅猛,但其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首先,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许多产业带内的产品相似度高,价格战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在浙江永康五金产业带,一些小型五金工具生产商坦言:“现在大家都是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平台,只能比拼谁的价格更低,利润越来越薄。”广东中山灯具产业带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其次,品牌建设滞后。多数产业带企业仍以代工和贴牌生产为主,自主品牌意识薄弱。在江苏南通家纺产业带,虽然拥有全国最大的家纺市场,但真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寥寥无几。
再次,物流成本高及供应链韧性不足。虽然产业带集聚降低了生产成本,但物流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带,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快递成本较高。
此外,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随着电商行业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对数字运营、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专业人才需求激增。惠州数码产品产业带多家企业反映,既懂技术又懂电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北京电子商务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马小森表示,电商行业早已从早期依赖流量红利、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运营、挖掘价值经济的阶段。如何突破同质化竞争、提升品牌价值、构建稳定供应链体系,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破局之道:政策赋能、数据预测、品牌提升
面对发展困境,政府部门、平台企业及产业带商家正在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政策支持与配套完善必不可少。过去一年,政府不断释放积极信号,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商务部提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赋能产业带,鼓励平台企业、链主企业深入地方特色产业带,包括全国16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进行合作,帮助更多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借助跨境电商的线上平台接触到国外采购商,拿到订单,参与国际贸易。
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也纷纷推出产业带扶持计划。淘宝推出“淘宝新产地”项目,通过店播活动和产地名片合作激活产业带生态。京东推出“厂货百亿补贴”,为产业带商家成长注入动力。拼多多推出“新质商家扶持计划”和“千亿扶持”计划,未来3年将投入超1000亿元资源支持新质商家发展。
数字化转型是核心路径。在浙江温州鞋履产业带,一些龙头企业开始引入柔性生产线,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趋势,实现小批量、快反应的定制化生产。一家鞋企负责人表示:“通过数字化改造,我们的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30%,库存周转率提高了50%。”
品牌建设是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在广东汕头玩具产业带,一些企业不再满足于代工生产,开始培育自主品牌。奥飞娱乐等企业通过动漫IP+玩具的模式,成功打造出多个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谈及“电商+产业带”模式未来要如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业内专家提出了相关建议。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要进一步完善物流、仓储、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投入,推动产业带内的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电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具备电商运营、直播带货、数据分析等专业技能的人才;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品牌推广和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电商产业带的兴起,是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缩影。它既展示了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也揭示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与挑战。未来,通过政府、平台、企业多方合力,推动电商产业带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必将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开辟新路径。
□本报记者 袁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