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4:营商环境

年报在基层市场监管所工作中的多维价值

   本文字数: 1909


  作为指导经营主体开展年报工作的主力军,基层市场监管所充分发挥与经营主体“零距离”接触、“业务融合”嵌入及“政策末梢”传导的三大优势,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高效解决问题,切实为经营主体纾困解难,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以年报指导为契机,助力经营主体合规水平提升
  年报工作不仅是法定义务的履行过程,也是提升经营主体合规管理能力的重要契机。例如,清河市场监管所干部在指导某经营主体年报时,发现其上一年度公示信息存在不真实、不准确的问题。对此,执法人员依法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并现场担任“合规辅导员”,帮助经营主体梳理信息漏洞,系统讲解年报相关法律法规及失信可能引发的信用约束后果,增强其合规意识。在市场监管干部主动帮扶下,该经营主体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问题整改,修正错误信息。市场监管所同步将检查与整改结果录入监管平台并对外公示,形成有效监管闭环。
  基层市场监管所在宣传、督促和指导年报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年报的及时性与公示率,更注重识别风险、开展指导,通过精准服务主动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将违规隐患消除于未发之时。

结合年报推进“小个专”党建,实现党建业务双融互促
  基层市场监管干部普遍兼具执法员与党建指导员双重身份,这为党建与业务融合提供了机制保障。基层市场监管所在推动年报工作中,积极融合“小个专”党建任务,在指导年报的同时摸排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及专业市场的基本情况和党员信息,推动党组织覆盖,引导流动党员归队。
  通过把党建联系点作为政策宣传与年报指导的前沿阵地,市场监管干部在开展党课宣讲、政策解读的同时,实施结对帮扶和实地走访,精准送达法律、政策与服务,回应经营主体关切。这种“党建+业务”融合模式,既拓展了党组织在“小个专”群体中的影响力,也通过精准服务有力支持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靠前服务破解年报难题,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
  清河市场监管所辖区内餐饮、零售等经营主体集中,部分商户因业务繁忙、线上操作不熟悉等导致年报迟报、漏报,尤其对年长或数字化软件应用能力较弱的经营者构成现实困难。
  为此,清河市场监管所推动服务模式转型,变被动受理为主动上门:设立“年报上门办”临时服务点,在商户集中区域现场办公,实现“家门口办年报”;开展“手把手”教学,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登录与填报流程,并就营业额填报、经营地址变更等高频问题提供专业解答;对操作特别困难的群体(如老年经营者)实施全程辅助录入,确保信息准确、成功提交。

强化数据赋能,支撑精准高效执法
  面对“监管体量大、执法力量薄”的现实矛盾(如清河市场监管所人均监管近900户经营主体),传统“人海战术”式监管难以为继。而年报所涵盖的注册资本、经营地址、从业人员、纳税情况、资产状况等关键信息,为市场监管部门勾勒出清晰的“企业画像”,推动执法模式由“普遍撒网”向“精准出击”转变。
  例如,在清理平台上企业违规异地经营行动中,清河市场监管所通过核对企业年报中的地址信息,快速识别出50家“地址异常”企业,仅用一天即完成精准排查,执法效率显著提升。此类数据驱动的监管方式,有效降低了基层行政成本。

依托年报实施风险分类,优化监管资源配置
  风险分类监管是基层应对人少事多困境的关键策略,而年报信息正是实施科学分级的重要依据。市场监管部门基于年报数据开展量化分析,将监管对象划分为低、中、高风险三类,并配套差异化措施:对低风险企业纳入“无事不扰”清单,降低抽查频次;对高风险或信用不良主体,则加大监管力度,实施跨部门联合检查,强化信用约束。
  例如,海淀区某市场监管所在查处某商贸公司提交虚假登记材料案件时,发现其注册地址关联29家企业。经比对分析这些企业的年报信息,发现其注册时间、联系电话、邮箱及通信地址高度一致。执法部门据此联合公安、房管等单位深入调查,最终确认29家企业均存在登记材料造假行为,并统一作出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该案体现了依托年报数据实施“抓重点、分层次”监管的高效性与精准性,推动基层执法从“平均用力”走向“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监管效能。

□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 付瑞鹏 王宏利 阳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