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7:标准世界

嘉陵江畔幸福树

——国家桑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纪实

   本文字数:1929

  去年11月17日,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的国家桑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高分通过验收。喜讯传来,当地桑农高高兴兴,他们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位于嘉陵江中游的嘉陵区栽桑养蚕历史超过3000年,千年桑田成就了今天嘉陵区“中国绸都”核心区、中国桑茶之乡、中国蚕丝被之乡、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的特色区域地位。
  示范区创建以来,嘉陵区以龙头企业四川尚好茶业公司为载体,以双桂镇等西河流域5个乡镇为基地,利用标准化手段,举全区之力,探索总结出两条路径、四类标准、六大体系、N条措施的“246N”工作模式,走出桑茶产业建标准、提质量、创品牌的新路子,不断擦亮“中国桑茶之乡”金字招牌。

标准引领桑茶产业成群结链


  嘉陵区坚持以“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发展思路为指引路径,以“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为行动路径,迅速组建工作专班,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13个区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示范区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政策支持、健全平台支撑,以龙头企业链接种植端与加工端,以合作社链接企业与农户,农户出让土地进入园区务工获得收入,进而形成全区发力、人人参与的良好创建氛围。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发挥标准职能作用,引导示范区制定4类标准。其中,联合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等专业机构,制定了《茶桑生产技术规程》《桑叶茶加工工艺规范》四川省地方标准2项;围绕规范分类分级采收及桑叶、桑园资源利用,制定了《桑园套种羊肚菌生产技术规程》等南充市地方标准4项;以南充市茧丝绸协会为载体,制定了《食用桑叶粉加工技术规程》等团体标准2项;针对龙头企业补链建设,制修订桑茶产业建园、剪伐、育苗、收购等关键环节企业标准9项。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指导示范区搭建覆盖桑茶生产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桑茶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培育嘉陵桑茶公共品牌,共示范推广标准化桑茶种植4.5万亩,带动1.2万户群众栽桑采茶。

标准推动产业接“二”连“三”


  嘉陵区以《嘉陵区桑茶产业标准化建设规划(2021-2025年)》为引领,强调三产联动,搭建“两基础、两提升、两拓展”的嘉陵桑茶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体系内,茶桑种植、桑茶加工、农业循环、产品质量安全、乡村旅游、品牌管理六大子体系有机融合,收录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91项,可应用于建设茶桑种植及加工园区、开展桑茶研学活动,有利于推动茶桑种植、桑茶加工、文教旅共同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进而逐步实现一产链接二、三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嘉陵区坚持多措并举,示范推广标准化桑茶园区建设。比如,充分利用项目专家工作站对接专业研究机构,奠定标准技术基础;建立嘉陵桑茶公共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提高品牌辨识度;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嘉陵桑茶生产标准化智慧监管云平台,实现土壤养分、墒情、气象等10余项数据实时监测并指导生产;整合政府部门、专业技术机构等力量,解决生产主体在认证认可、桑园诊断、生产规范等方面的问题;采取自主推荐、集中评价的方式,通过完善相关配套与信息化提升,遴选并建成8个示范基地;开展集中培训、乡镇专场、线上互动、现场实操、一对一指导等各类宣传培训活动20余场次,进一步强化生产主体对标准化的认识和认同。

标准种植培育惠农“幸福树”


  说起示范区项目,四川尚好茶桑基地负责人刘辉感慨万千:“标准化的实施,不仅帮助地方发展多元化大产业,更能造富一方百姓!”两年多来,基地所属的四川尚好茶业公司通过标准化建设,发展优质茶桑1万多亩,形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民俗体验、农事活动、文化展示、桑茶采摘等于一体的特色茶桑基地,并通过流转土地、入园务工、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当地300多户村民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
  家住嘉陵区双桂镇的村民宗宏是桑茶产业标准化建设的受益者。昔日为贫困户的他常年在外打工,一家人聚少离多,生活还是十分拮据。如今,宗宏返乡种桑,参加桑茶生产技能和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后,正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2022年,宗宏种桑收入有3万多元,不仅能就近照顾家庭,还让家里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双桂镇三龙场村有茶桑1000多亩,是嘉陵最早的茶桑基地。数据显示,通过标准化示范建设,近4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脱贫户占比约50%,全村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
  示范区建设以来,嘉陵区坚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让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享资源,带动30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万元,多的近10万元。示范区农户还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入股股金、销售底金、效益奖金“五金”增收,共1.8万户农户因此获利。

□本报记者 颜 伟 通讯员 杨 宏